牢抓历史机遇 光明的明天更加光明
读特记者 王奋强 周宏博 通讯员 赖飞扬 熊丹丹
2020-10-14 09:18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区鸟瞰(效果图)。

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出台,着实振奋着每一个深圳人的心。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光明区始终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根本,政治建设为保证,文化建设为灵魂,社会建设为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协调发展,全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特色鲜明的制度体系,为光明各项事业走在前列、先行示范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光明湖上日出日落,每一天都孕育着新的希望;茅洲河水奔流不息,每一秒都见证着新的奇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风雨无阻,光明将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中心区鸟瞰(效果图)

构建“3+1”体系 光明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济建设是根本,做好经济建设产业布局是关键。随着区域定位的变化,光明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塑。今年发布的《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提到,将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体系。并制定了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的三步走规划发展目标。

今年9月,总投资达380亿元的30个项目于光明区集中开工。其中产业项目就有5个,总投资达到了62.8亿元。位于凤凰街道的高端智能锂电装备及OLED半导体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包括高端智能装备的生产、研发,锂电卷绕制片设备生产制造区、锂电分条生产制造区以及OLED半导体设备生产制造区等。项目对提升区域高端锂电装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计投产后年产值为8亿元。

集中开工的30个项目中,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位于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建设设计学习平台、合成测试平台、用户检测平台及医学转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开展合成生命体“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理性设计合成研究,推动合成生物向医学、农业、工业等应用转化。

未来,光明区将打造“一廊、三区、五集群”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一廊”即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三区”即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五集群”即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等。

锐意探索创新 党建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光明科学城党建联盟成立,这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层面,第一个以党建为引领、集聚科学人才力量的新型共同体。联盟将党建、科学紧密联结,是光明区党建引领的又一项重大探索。

自2018年9月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加快构建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党建新格局。光明科学城就是党建引领下的成功实践。科学城建设伊始就面临着全市近年来单体量最大、主体情况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启动区土地整备任务挑战,对此,光明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坚持力量汇聚在一线、党组织建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考察培育干部在一线,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仅用22天就完成启动区全部签约任务,相关项目“光明科学城土地整备的‘红色密码’”荣获全国第二届党建创新成果“十佳案例”金奖。

光明区持续践行党建引领土地整备工作模式,用活用好“党建密码”+“业务密码”,把党建“红色势能”转化成业务“工作动能”,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党建+土整”带来有效的土整工作机制,让光明区跑出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加速度”,并屡获殊荣。

从成立光明科学城党建联盟到创建“党建+土整”机制,光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紧紧抓住思想教育、干部担当作为、基层治理改革、组织体系建设、党对人才的政治吸纳、全面从严治党六个“关键”,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出来,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

光明区还在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围绕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建立社区党委书记动态调整机制,精准打造首家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推动街道政法、执法、安监、消安、网格等部门2500多名精干力量下沉社区,赋予社区党委统一指挥权、实时管理权和监督考核权。整合社区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设立386个网格党支部,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志愿服务队、社工及各类专业服务力量下沉社区,为居民提供“组团式”“物业式”“项目化”服务,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基层治理生动局面。

此外,光明区还抓住党对人才的政治吸纳,为湾区青年在光明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今年来,光明区共引进引入各类人才3728人,其中博士44人、硕士研究生339人,中级职称以上62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7人。

推动文化发展 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坚强文化支撑

百花竞放、游人如织,这是光明小镇千亩花海一期建成对外开放时的场景。围绕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工作主线,光明区积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竞争力,为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坚强文化支撑。

目前,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已经动工,此外,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科学城体育中心、科学城文化中心以及深圳书城光明城等一系列大型文体建设项目都在加快推进中。

上半年,光明区共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体活动204场,约6.5万人次参与。其中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创新性开展“云上聚‘罩’样读”线上活动,通过读者阅读视频分享、作家访谈和全城共读的线上节目等方式与读者共读好书,吸引3000人观看直播。光明区还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2020深圳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微型马拉松、“工会杯”工间操线上比赛、“光明科学城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线上比赛等多场赛事活动。

“认定不可移动文物57处,其中核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1处。”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光明区从来都不遗余力。今年上半年,光明区完成一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东宝中学旧址)和两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德淳书室、慈水陈公祠)的修缮保护工作,同时还新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律醒狮舞》。

随着光明小镇片区网红旅游项目的推出,光明区全域化旅游产品体系成效初显。光明小镇欢乐田园项目、大顶岭森林绿道及三桥等游览点开放运营,使得光明区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未来,光明小镇将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城镇化”的特色小镇。

大顶岭绿道浮桥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实现群众诉求全覆盖 创新基层治理“光明模式”

今年5月,玉塘街道维珍妮公司94名因疫情期间薪资问题要求离职的员工,未出工厂大门,在维珍妮园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服务站,经过光明区人力资源局、玉塘街道政法办等多部门的联合调处,与厂方签订了离职及补偿协议,两天就拿到了合理的补偿金。

这一矛盾的迅速化解,得益于光明着力探索构建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光明区从2019年以来搭建了覆盖全区的236个群众诉求服务实体大厅(站)和诉求服务线上平台,组建涵盖全区14类群体达3.6万余人的平安员队伍,组织发展各行各业人员参与社区调解,整合下沉街道、社区和公益律师102人开展巡回驻点服务,创新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矛盾纠纷17583宗,已化解17484宗,化解率99.4%,服务群众79057人,涉及金额62438.42万元,基本实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

与此同时,光明区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始终坚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创新推出“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实施空闲劳动力优化配置9条措施,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匹配。截至目前,平台内求职者达1.8万人,600多家企业共发布4.8万余个岗位用工需求,累计促成6292人就业。不断巩固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攻坚战成果,低保人数从2017年的377户1110人降至38户91人,全市低保家庭占比从15.8%降至2.4%。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9年新开工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等11个项目,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0247套,到2021年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27万套,将有力保障住房困难群体和光明人才安居需求。

开创绿色发展新格局 凸显生态文明“光明样板”

“蓝绿本底”的自然优势,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让光明区有了深圳“绿肺”的美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光明区一直将“绿色”作为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8块“国字号”绿色招牌。

以世界一流的水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给当地居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集景观与功能于一体的精品海绵惠民工程擦亮了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海绵名片。日前,住建部公布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成绩,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14个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好成绩。光明区始终坚持“+海绵”的技术路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结合,以及全方位、立体式长期宣贯,最终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下一步,光明区将全力推动海绵城市由“试点区”向 “示范区”转段,由管项目向管行为转变,由片区达标向全域海绵推进,力争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或以上标准,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以来,光明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改革,完成3203家“三产”涉水污染源企业整治,建立形成供水、雨水、污水“三水共治、三管合一”的水务管理新机制。同时,加快推进茅洲河碧道(光明段)建设,全面启动楼村水、新陂头河等“一河一景”景观提升工程,积极筹备左岸科技公园展厅,努力打造优美水域景观。

治理后的茅洲河光明段水清岸绿。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光明区不断健全完善环境执法机制,在全市率先构建“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首创“环保顾问”制度,将强化服务、源头疏导、严格监管三者有机统一,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打响光明蓝天保卫攻坚战。今年7月底,《光明区进一步强化工地扬尘管理减少道路污染的若干措施》经区政府同意印发实施,旨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2020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在疫情防控常态条件下做到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

持续推进“公园之区”建设。光明区坚持全域景区理念,扎实推进公园之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20年8月,光明区公园总数达260个,总面积达203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30.85平方米,高于全市14.94平方米的平均水平。目前,鹅颈水、木墩河等一批滨水湿地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光明小镇运动森林公园、百趣园、百花园、百草园等新的“打卡圣地”正在加快建设,为市民提供更绿色、更宜居的生态环境。

编辑 刘春雨


(作者:读特记者 王奋强 周宏博 通讯员 赖飞扬 熊丹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