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博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话其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研究员吕维加教授。
一位老人的追问,叩开全球骨科新局
多年前,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曾对吕维加说:“吕医生,打了骨水泥我健康活了一年多,现在又骨折了,你不给我打,我躺在这儿就没意思了。”这句饱含无奈与求生渴望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当时还在香港大学跟随梁智仁院士进行老年骨折研究的吕维加。这让他惊觉:事后补救固然重要,但“假如能预防,不让他骨折才是最重要的”。
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人骨折后第一年死亡率超过20%,远超许多癌症。然而,一个更尖锐的矛盾摆在面前:尽管全球老年人普遍服用骨质疏松药物,骨科医生却发现骨折率并未降低。吕维加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筛查的困境:“骨密度增加了,骨折却没减少——骨质疏松筛查是个伪命题!”
他解释,如同白发是衰老的自然现象,到了80岁,90%的人按现有定义都有骨质疏松,但单纯依赖骨密度检测和吃药,却无法有效预防骨折的发生。这成为了全球骨科学界悬而未决三十年的关键瓶颈。
“死磕”三十年,从“伪命题”到“真破局”
正是这种对临床痛点的深刻洞察,驱使吕维加教授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死磕”之路。他早期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密度不均,不同方向植入螺钉的固定力差异巨大,是传统骨科手术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然而,30年前的技术条件,做一个CT三维重建需要耗费一整晚,根本无法实现实时、精准的骨质量评估。技术壁垒,成为横亘在精准检测和预防骨折前的巨大障碍。
吕维加教授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技术创新。他们发现:预防骨折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测量整体骨密度,而在于“测骨折风险”,精准评估骨骼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骨小梁的强度和空洞(即薄弱点)的分布。博志生物科技由此诞生,并最终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开花结果。
全球首创QCT PRO:深圳定义骨科国际新标准
历经艰苦攻关,吕维加团队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首创AI骨空洞检测技术QCT PRO。这项技术不仅是全球首创,更一举解决了困扰学界三十年的难题:它不仅能精准测量每块骨骼内部的空洞分布和骨小梁微观结构强度,更能即时计算出骨科手术中钉道(螺钉植入路径)上的骨密度和强度。医生可以在术前就精确判断哪里可以安全植入螺钉,哪里骨强度不足需要避开或预先注射骨强化剂,极大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吕维加教授自豪地表示:“这个技术,我们是全球的第一家。”
而今年5月,博志生物科技更是获得了世界首个基于此技术的骨折风险检测医疗器械证。对此,吕教授评价道:“我认为是有点里程碑意义的!”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在骨科诊断领域定义了国际新标准。技术的飞跃得益于时代的进步:30年前需要整晚计算的CT三维建模,如今在AI与算力的赋能下,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一位80岁老人进行一次骨扫描,AI系统便能迅速识别出骨骼内部的空洞和薄弱区域,医生可以据此精准判断:小的风险点通过药物观察管理,大的风险点立刻进行强化干预,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
从香港实验室到深圳智园:创业者的“吃苦水”与“及时雨”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博志生物于2018年在香港科学园起步,获得了500万启动基金,完成了艰难的0到1探索。然而,很快团队就遭遇了瓶颈:香港空间资源有限,医疗器械法规环境使其难以完成关键的产业化“1到N”环节,尤其是获取必要的医疗认证。
就在公司发展陷入瓶颈之际,深圳南山区政府伸出了橄榄枝。吕维加教授清晰记得:“转机是南山区来香港科学园招商,说来南山智园,租金减半!”深圳高效的政务服务、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开放的政策环境,为博志提供了破局的关键支持。
迁址深圳南山智园后,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但创业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吕教授坦言:“每个人下海,甭管你是资深的教授,还是资深的学者,你一旦跳到海里,你第一件事情就要吃点苦水。”他分享了创业初期踩过的“坑”:曾高薪聘请号称“百万年薪”的人才,却发现简历造假;也曾轻信咨询公司承诺一年拿证,支付300万费用后对方却连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最终只能赔钱解约。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创业维艰,也更加坚信:“钱能买到的东西,始终是不牢靠的!” 凭借扎实的技术和团队的韧性,博志最终依靠自身力量跑通了三家医院的临床验证,其技术成果还荣获了国际银奖,用实力证明了核心技术的价值。
出海征程:以“真本事”造福全球
手握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国际认证,吕维加教授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他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保护的挑战:“我们30年磨一剑拿的证,别人三个月就能仿!”因此,他视出海为检验企业“真本事”的试金石:“我认为,能判定一个企业真正的含金量,就是出海。”博志生物正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第一步瞄准泰国,随后将拓展至越南或印尼。吕维加表示:“希望我们的技术不光为中国老人造福,也为东南亚老人造福,为全世界老人造福。”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蓝图,更是一位科学家兼创业者心怀天下的情怀。
展望未来:闭环生态与深圳情怀
对于未来,吕维加教授已勾勒出更宏大的技术蓝图。QCT PRO精准诊断只是第一步。他透露,团队正在研发一种微创机器人(Robotic)系统,目标是实现一个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在AI精准定位骨骼空洞后,机器人能像“给树打营养剂”一样,利用微针将局部强化材料或药物直接输送到骨骼内部的空洞区域。吕教授形象地描述:“打针后15分钟出门,3个月后空洞愈合。”这将革命性地提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效率。
从一位老人的病榻之问,到全球首创的AI骨诊技术,再到布局全球的雄心,吕维加教授的三十年“死磕”之路,是科学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写照,也是深圳创新创业精神的最佳诠释。他将最前沿的科研突破带到了深圳,深圳则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高效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开放包容的环境,为这项“预防骨折革命”提供了破局的关键力量。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里程碑时刻,吕维加与博志生物的故事,正是这座城市无数“破局者”勇攀科技高峰、造福人类健康的生动缩影。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