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加快交通建设 | 海底隧道纵横交会贯通前海湾 深圳探索利用海底空间加快交通建设
读特记者 徐兴东/文、视频 刘羽洁/图
2020-10-13 09:06

连通前海和宝安的妈湾跨海通道是深圳首条跨海隧道,2台大直径盾构机即将从宝安大铲湾及前海段下井始发,在海底穿越前海湾。就在不远处的地方,沿江高速前海段和南坪快速衔接工程也已开工,国内首座海底立交将在这里诞生。这里还预留了深珠通道建设条件,在海底直接连通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

道路建设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深圳创新性利用海底空间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在施工中创新工艺工法,海底沉管隧道、盾构隧道、互通立交等超级工程陆续从规划图变成现实。在前海湾建设海底隧道,“天堑变通途”,不仅激活交通路网增强前海对外辐射力,也释放前海滨海空间、扮靓大湾区会客厅。

▲妈湾跨海通道是深圳首条跨海通道,盾构隧道下穿前海湾连通前海和宝安。

应用数字化北斗定位建设深圳首条跨海隧道

妈湾跨海通道位于前海合作区妈湾片区及宝安区大铲湾港区,路线起于前海妈湾大道与月亮湾大道交会处,终于宝安大铲湾片区沿江高速大铲湾收费站及与金湾大道-西乡大道交会处衔接,路线全长约8.05公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深圳首条超大直径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通道建成后将实现前海货运与客运分离,建设海底隧道释放滨海空间,提升前海城市环境和景观形象。

妈湾跨海通道隧道全长6247米,其中前海陆域明挖隧道820米,海域盾构隧道2060米,大铲湾陆域明挖隧道段3367米。这是深圳首条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施工单位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盾构始发段地质条件复杂,海底水压高,综合考虑选用气垫式泥水盾构机,能较好地平衡施工过程中的水土压力。

为了确保地下施工安全,交通部门创新应用DJP水泥土复合管桩技术,能在传统技术无法施工的抛填填海区域内形成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再同心同向静压植入高强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施工中使用数字化北斗定位系统,采用北斗定位、BIM 5D、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对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感知,通过本项目应用DJP复合管桩工艺取得了国内领先技术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广东省省级工法。

沿江高速改造将建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工程

为了提升沿江高速公路服务城市的作用,深圳以全国首创的“立项+工可+EPC”模式,推进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项目建设。这个超级工程包含沿江高速前海段下沉改造、南坪快速衔接大铲湾、南坪快速衔接沿江高速及收费站北移等施工内容,还预留对接深珠通道的建设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提升深圳市内部联通水平,畅通对外联系通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强化前海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全面改善前海湾水体循环和生态景观,为打造前海湾世界级湾区城市会客厅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将建设国内第一座海下立交、国内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和首创工厂法全断面预制海底沉管隧道。其中,沿江高速前海段下沉改造全长约6.4公里,隧道长约5公里(含沉管隧道2.31公里);南坪快速衔接大铲湾匝道长约3.4公里(含盾构段2.01公里);南坪快速衔接沿江高速匝道长约5.6公里(含盾构段3.38公里)。

交通部门以BIM为手段实现设计施工深度协同,打造沿江高速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智慧建设、智慧管理、智慧养护”3类应用,以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5大技术作为支撑,实时接入和处理多种道路智能终端、互联网地图等全域感知数据,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及养护智慧化水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工程。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徐兴东/文、视频 刘羽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