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后代张金龙(左)今年83岁,他和72岁的老伴侯秀珍在自家窑洞前给记者讲述南泥湾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5月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南泥湾村的一家农户中。
院门内的一侧,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长者在晒太阳。南泥湾镇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屈升展说,“他的父亲是老红军,南泥湾开荒时任三五九旅9团9连连长,多年不对外人讲话了。我们还是和他婆姨谈,她是代言人。”
这位长者名叫张金龙,83岁了。老伴侯秀珍72岁,曾当过南泥湾村的团支书、妇女主任、村长、村支书,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很清楚,也接受过很多记者的采访。于是在窑洞前,记者请侯秀珍讲述南泥湾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见记者对故事的细节和人名加以追问、确认时,张金龙时不时地说几个字,校正老伴的说法。采访进行大约一个小时的时候,张金龙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参与进来。屈升展感到奇怪,“这老汉咋了,很多记者来采访他都不开口,嘿,今天开尊口了”。
记者把张金龙的轮椅推到院子中央,点上烟递给他。他吸了一口,脸上绽放出笑容,“看你们蛮仔细,真想听听过去的事,那我得让你们了解真实情况,不能胡说。”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讲了很多老伴没说出的细节。
他说,父亲是条汉子,参加了长征,又在南泥湾开荒,“但我恨他。”三五九旅1945年南下时,“我都领到了新军装、皮带,想和部队一起打仗去,可父亲就是不让去,部队领导也说我是独子,不能有个三长两短,结果我愣是没成为一位战士。不然,我可能也是一名英雄。”
他还说,那些牺牲在南泥湾的八路军官兵很可惜,连五星红旗都没看到就早早走了。三五九旅主力部队开拔后,少数官兵留在南泥湾继续守护成果。后来父亲一直在南泥湾,活了90岁。“1972年,王震到南泥湾来看老部下,南泥湾时期的人只剩下10多个,大家日子都挺困难,但都没提什么要求……”
看看时间,记者与老人一家已谈了近3个小时。
【深圳怎么学】
深圳博物馆学者莫小培:
新时期更要坚持“群众路线”
“南泥湾精神”体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深入群众、团结老百姓的作风。至今,南泥湾精神仍然是全国学习的一个范本。虽然深圳已经过了比较艰难的创业阶段,但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深圳各级干部仍然必须继承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在深圳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新时期,仍然必须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
大鹏新区组织人事局组织科科长叶小明:
“南泥湾精神”是强大精神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实质。自力更生体现着一种主体精神,艰苦奋斗体现着一种奋斗精神。在特区初创时期,“拓荒牛”们正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今天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紧约束等方面的压力。面对今天的困难和挑战,“南泥湾精神”给与我们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