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无障碍场景、社区场景、绿道场景不断上新 深圳CITY WALK场景持续加载中……

晶报记者 徐黛茜/文 受访单位供图
08-20 13:3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无障碍场景、社区场景、绿道场景不断上新

用CITY WALK的方式探索城市已经不足为奇,但是从纵横交错的3600公里绿道网络到深入街巷的社区漫游,再到专为特殊群体设计的无障碍探索路线,深圳正在构建的多层次、全包容的城市漫游体系,值得人们再次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用心。多种CITY WALK的呈现形式,不仅满足了市民对慢生活的向往,更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社会融合与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无障碍WALK:包容性城市的实践样本

当CITY WALK成为都市生活新风尚,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残障人士能否自如地参与这种城市探索?最近,深圳市福田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福田区残联”)交出了第一份答案:由福田区残联主办的“无障碍CITY WALK”城市漫游活动正式启动,10位肢体、听力、视力残疾人代表作为首批体验者,手持《福田区无障碍CITY WALK城市漫游行动指南》,沿着精心规划的线路探索城市魅力。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打造无障碍城市漫游体系,提升城市包容性,促进残健共融,为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营造友好氛围。活动同步发布的《福田区无障碍CITY WALK城市漫游行动指南》,详细标注了各线路的无障碍通道、卫生间、母婴室、紧急呼叫按钮等设施位置。指南中“无眼碍”特别板块,为视障人士提供文字讲解版本和语音导航线路,真正实现凭耳听、靠手触也能游遍福田。据介绍,“无障碍CITY WALK”线路包括:莲花山—市民中心“文化探城”线路,笔架山公园—幸福廊桥—深业上城“活力游园”线路,深圳之眼—节日大道—购物公园“无碍购物”线路,红树林公园—新洲碧道“红树碧海”线路,八卦一路—荔枝公园—深圳博物馆“美食打卡”线路。

▲组图:残障人士代表手持路线手册,沿着城市无障碍路线展开探索之旅

《福田区无障碍CITY WALK城市漫游行动指南》也体现了设计者们细致入微的设计思考,指南详细标注了各线路的无障碍通道、卫生间、母婴室、紧急呼叫按钮等设施位置。“我在福田生活了30多年,今天第一次触摸到规划馆的城市模型展品,感觉非常棒!”参与活动的视力残疾人通过触摸首次体验到了城市的轮廓。

实地考察这些线路,可以发现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实质性进步。如深圳博物馆所有出入口均设有轮椅坡道,馆内盲道与无障碍厕位配置齐全;关山月美术馆侧门专为轮椅使用者优化,配备坡度适宜的坡道。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及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同样将无障碍出入口、卫生间及低位服务设施列为标配,深圳书城更在台阶处贴心增设坡道,确保知识殿堂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在“活力游园”线路中,笔架山公园是重要的一站。在公园中,无障碍卫生间覆盖南北两区。上步绿廊公园带绵延3公里,以“全龄友好”为理念,高差处均以坡道衔接,沿途设有休息席位。其中,深业上城综合体每层均设无障碍卫生间,幸福廊桥与冬瓜岭地铁站均有无障碍入口。

在其他街区也能展示深圳的城市温度。深圳节日大道作为国内首个节日文化街区,无障碍设施堪称样板。出入口、坡道、电梯、卫生间、母婴室、机动车位一应俱全。深圳之眼(岗厦北枢纽)、COCOPark、皇庭广场等CBD地标,主要出入口均为无障碍设计,服务台提供轮椅租借服务。八卦一路美食街作为深圳十大美食街之一,多家店铺增设轮椅坡道。“深圳出租”电召平台及扫码叫车服务,则为点对点出行提供了无障碍选择。高德地图的无障碍导航功能,成为自主探索的数字化助手。

福田区残联负责人介绍,指南将持续更新,未来还将结合高德地图APP接入实时无障碍线路规划导航,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无障碍出行的便利性。同时将根据体验者反馈优化线路,鼓励市民成为无障碍出行引导员。

随着2025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临近,深圳的无障碍建设进入加速期,深圳正以实际行动铺设一条不仅通向赛场,更通向平等、尊重与融合的城市之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2024年发布的《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无障碍城市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改造建成一批市级重点公共设施、无障碍骨干路网、无障碍社区、无障碍中心区、无障碍公园与自然游憩空间的示范性项目。到2030年,无障碍城市网络覆盖城市大部分区域。逐步完善区级、街道(社区)级公共设施,无障碍骨干路网、无障碍社区、无障碍中心区、无障碍公园与自然游憩空间广泛覆盖。

社区WALK: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漫游

与大多数打卡路线不同,深圳最近将CITY WALK探索视角转向了街巷肌理与日常生活场景。由罗湖区东晓街道办事处主办、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承办的“欢迎LAI串门”邻里交流季系列活动,通过“非遗文化深度体验”与“社区行走城市探索”两大板块,吸引了辖区上千人次参与,踏上社区行走路线,为居民们搭建起一座座连接传统与现代、增进邻里情谊的文化桥梁,有效激活了社区活力。这种深入到城市“毛细血管”的WALK形式,为市民提供了一把解码深圳文化基因的钥匙。

▲社区居民在“欢迎LAI串门”邻里交流季系列活动中参观艺术展。

在活动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到了现场,向社区邻居们展示“剖秆熨烫”“火熏染色”等12道麦秆画核心工艺奥秘,并限量发放百份手工礼包,极大地激发了居民们的创作热情。在导师的指导下,居民们将普通的麦秆化为“惊蛰桃始华”“清明虹始见”等饱含节气意蕴的主题作品。现场,孩子们兴奋地分享与家人合作的故事,展示心爱的海豚主题作品,童言稚语间流淌着文化传承的欣喜。

从“鸿雁来”到“雷始收声”,活动现场同步展出的72幅麦秆剪贴作品,生动串联起丰富的节气民俗场景,让自然韵律与人文智慧在社区生活中深深扎根。不少居民感叹:“没想到麦秆能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次体验让我对非遗有了全新的认识。”

东晓街道另一大亮点活动“Community Walk”足迹遍及东晓、松泉、草埔东、木棉岭、兰花、绿景、独树7个社区,共7条路线,每条路线都像一篇精心构思的城市散文,将看似普通的街景转化为可阅读的文本。活动采用“邻里开场”“学者导览”“街头茶话”等形式,带领居民用脚步丈量家园变迁,深度解码城市肌理。

▲社区居民参加“Community Walk小型户外交互活动”。

居民们穿梭于各具特色的路线中,体验一堂堂生动的“行走城市课”。在兰花社区穿越“光影隧道”,回望深圳地标崛起的风云岁月。于绿景社区探访运用AI助力居民“家门口就业”的创新平台“邻里职达社”,感受智慧产业的强劲脉动。在围岭公园的绿意中,畅想罗湖“八园连通”的生态蓝图。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到布吉农产品批发中心升腾的市井烟火,再到东晓体育中心跃动的城市活力,社区行走不仅揭开了居民们每日路过却未曾深究的街巷故事,更在“串门式”的亲切问候与茶话会的畅快交流中,无形间织紧了邻里情感纽带。这些活动也让居民们了解了家门口的故事,从更加细致、具体的角度了解了深圳,也加深了对城市的认同感。

随着这种形式的普及,深圳各区的社区Walk正逐步多样化。如在2023年的创意十二月,南头古城以创意为名开启了“南头菜场”南头古城菜市场艺术漫游计划,根据“走!去菜街”手绘地图的路线了解南头古城的社区生活;在2024年记者节,20位市民参与了漫读新闻文化街区活动,感受街区背后的特色新闻文化。这种多样化的尝试,都使得原本零散的社区探索活动逐渐形成城市尺度的文化网络。

绿道WALK:编织深圳的惬意角落

深圳湾绿道的清晨,许多人正悠闲地走着,19.6公里长的深圳湾绿道东起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至南山海上世界,将深圳最蓝的天、最惬意的风、最活力的城市风貌串联成一幅动感画卷。这正是深圳总长超过3600公里绿道网络的一个缩影,它们如同城市的绿色动脉,让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拥有了慢下来的可能。

深圳这些绿道并非简单的人行步道,而是按照“通山达海”理念规划的多层次系统,包括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等级。区域绿道如贯穿东西的“湾畔绿廊”和连接南北的“山林走廊”,构成了深圳绿道的骨干框架;城市绿道则串联起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社区绿道如同毛细血管深入居住区,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慢行衔接。

“周末放松吸氧——打卡深圳罗湖淘金山徒步路线!”“深圳徒步必去的绿道,你走过几条?”……打开社交软件,关于“深圳绿道”的笔记多达数万篇,网友们热心分享着自己在深圳绿道的徒步经验。多条深圳精品绿道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山海景观主题特色。比如,在光明区,全长26.8公里的大顶岭绿道,蜿蜒穿行在城市与森林之间。游客行走其中,可以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在罗湖区,2.4公里长的沙湾河绿道,经过整治修缮,建设成为覆盖两岸的连续、无障碍的滨水绿道带,成为人水和谐的都市绿道。

深圳的绿道建设成果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在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的绿道上漫步、骑行,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从无障碍WALK的人文关怀,到社区WALK的文化解码,再到绿道WALK的生态连接,深圳正在用多元化的CITY WALK实践重新定义现代都市生活。这些纵横交错的行走网络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串联,更构建起一座城市的情感坐标系——在这里,残障人士可以平等享受探索的乐趣,老街坊重新发现社区的记忆,都市人找回与自然的连接。深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CITY WALK从一种休闲方式升华为城市治理的有机组成,让包容性设计、文化传承和生态理念通过最朴实的行走得以实现,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行走节奏。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文 受访单位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