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密集分布的科研空间涌动着干事创业的活力,孕育着这片创新热土的无限前景。
在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一楼,展示柜里摆满自主研发的芯片。这里曾是一间废弃物流厂房,不到5年摇身一变成为“国家量子科技南方支柱”。其蜕变之快、发展之猛让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感慨颇深:“深圳经济特区45年发展实践证明,深圳是一片成就事业的沃土。在这里做研究,既有浓厚的创新氛围,也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俞大鹏(左)跟学生在讨论实验数据。
政策支持,务实高效赋能科研加速度
俞大鹏长期从事量子科技研究,2016年5月加盟深圳。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已汇聚全球量子科技人才逾500人,引领多个量子研究领域方向的“南方布局”,为量子计算等尖端领域提供核心关键“根技术”支撑。
“之前我对深圳的了解并不深入,更多是听闻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创造的诸多奇迹。2016年春节来深,这座城市强劲的创新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我最终决定留深的根本动因。到一个新环境,我还是希望干点事情,干点不一样的事情。”俞大鹏说。
此前,深圳在量子研究领域的基础相对薄弱。短短数年,俞大鹏团队便将这一领域提升至“国家队”水平。如此高效的进展,离不开深圳政府高效的办事效率。“深圳政府务实高效,具备强烈的干事意愿和能力,且各部门协同顺畅,能快速响应并落实一线诉求。科研工作者提出的合理需求,只要政策允许,总能及时有效解决。”俞大鹏深有体会。
人才到位,全球引智拼搏铸就硬实力
深圳为何能持续涌现创新故事?在俞大鹏看来,关键在于深圳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提供机遇,这也是深圳吸引全球青年才俊的魅力所在。
“杰出人才是我们进入‘国家队’的首个关键因素。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驱动。深圳对人才的细致关怀与有力举措,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吸效应和集群效应。”
在研究院一楼实验室,俞大鹏熟悉地介绍每一位研究员的学术背景,对团队成员如数家珍。目前,研究院已汇聚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精神的精英团队,其中多位研究员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以及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深圳的底色,入乡随俗,研究院也继承了这股子拼劲儿。
“死等就是等死。”是研究院的一句口头禅。“深圳的成就绝非凭空而来,每一份成果都需要大家全力以赴争取,所以拼搏是我们成功的第二个因素。”依托优良的环境和卓越的团队,研究院近5年成果斐然:“实验检验复数在量子理论中的必要性”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22年度世界物理十大进展”,“玻色编码量子纠错”取得里程碑突破,首次打破量子纠错盈亏平衡点、大幅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自主攻坚,锚定前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研究院的各个实验室里均配置了团队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如电子束光刻机、稀释制冷机等,不仅成功解决了高端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方案,还助力了多项重大国际突破。据了解,研究院的长远目标是要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的“沿路下蛋”,即把中间技术有效转化成生产力,服务“20+8”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既回馈城市支持,也为自身持续创新注入动能。目前,研究院已孵化了一批跟量子科技相关企业,单今年就孵化了三家,引进了一家。
“近年来,研究院成果多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也进入了‘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国际能见度不断提高。短期内,我们力争入选‘世界科技十大进展’,或让核心成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未来,俞大鹏信心坚定。
回望初来深圳时的热血,如今俞大鹏还坚守着这份热情。“时间过得飞快,我来深圳快十年了。这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城市,是奋斗者的舞台,只要想做点事情,你的人生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