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几台汽车,几辆自行车,甚至还有……几头牛。这是哪条路?深南大道。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1981年,刚刚开通不久的深南大道。
今天的深南大道,是横贯深圳25.6公里的中轴线,贯穿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串联人民南、华强北、福田中心区、华侨城、科技园,以最大350米的超宽尺度,成为中国最宽阔的城市大道。有多少初来深圳的人,是被这条美丽的大道震撼之后,暗下决心要留在这座城市的?恐怕难以计数了。但是,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南”也绝非生来就是这般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
2025年夏天,大芬油画村画家罗志江在自己的画室回忆说,1979年春节刚过,他和陆河螺溪镇的10多名村民一起来到当时还叫宝安县的深圳,开山、填土、筑路。当时才20岁出头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修的这条路,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深南大道。
1981年深南路蔡屋围段。 江式高/摄
如今的深南大道。视觉中国供图
这里本没有路
1979年,宝安县“县改市”,深圳市诞生。彼时,全市只有两条总长不到2公里的主要道路:人民路和解放路,而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北京-香港公路(深南公路)。新生的深圳市规划修建一条新的市政道路。当时的陆河(彼时还属于陆丰县)螺溪公社被分配到了为深圳输送劳动力的名额,每个生产队20人左右。
罗志江所在的欧田大队分到了18个名额。他原本不在其列。但是抱着强烈的“走出去看看”的愿望,通过说情争取到了一个名额。1979年春节过后,罗志江与300多名螺溪乡亲一道,带着自己准备的板车、锄头、铲子等工具,乘着卡车经过将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深圳。
1979年的深圳,全然是一副边陲小城的模样。“很多地方都是荒山野岭”,罗志江清楚地记得,除了东门、火车站、华侨大厦等为数不多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村庄、水田、山丘。但是,刚刚从宝安县“县改市”的深圳,已经胸怀建设“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最初的构想)的蓝图,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计划修建一条道路,将中心城区深圳镇和曾经的宝安县治所在地南头连接起来。连接“深圳镇”和“南头”的路,顾名思义就叫深南路。深南大道的名称,由此而来。
1981年深南路只有一趟3路公共汽车。 江式高/摄
对这条路的总体规划,当时的罗志江当然所知不多。他们住在巴登村,也就是今天巴登街一带的临时工棚,每天6点多钟起床上工地,用自己带来的工具挖开小山,填平土地,夯实路基;每天劳作10多个小时,到晚上10点左右才收工。
劳动强度是巨大的,但彼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并不觉得太累。深圳虽然尚未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但已足以满足一群陆河农村青年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工余时间,罗志江和同村工友经常去东门老街看电影、逛街。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他第一次买到了过滤嘴香烟、公仔面等当时的紧俏商品。
1981年深南路蔡屋围段老榕树旁正在过马路的学生。江式高/摄
转眼一年过去,螺溪公社完成了施工任务。这一年,罗志江每上工一天,工钱10元,相当于在老家种田一个月的收入。螺溪公社凭借劳务输出,也赚取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集体收入在当时的陆丰县排名第一。
大道在延伸
罗志江的“深南任务”完成了,但是关于深南大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980年,2.1公里长、7米宽的深南路(今深南中路蔡屋围至原上步工业区路段)建成;1983年,深圳市领导考察新加坡后,决定在深南路两侧预留30米绿化带,奠定“花园城市”的基础,最初建成的一段深南路由7米扩宽到60米;1985年的深南路东段(现深南东路及深南中路,即上海宾馆以东)建成通车,宽度达到60米;1994年,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路幅宽达135米(中心区最宽350米),串联48条南北向道路,连接科技园、深圳大学、华侨城等核心区域。2009年,深南大道与宝安大道连接,直通东莞,形成总长60公里的“百里长街”。
梦想在开花
深南大道之于深圳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最宽阔的城市大道,是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不凡历程的缩影。但是,对罗志江来说,深南大道却有着更加私人化的意义。
完成了修路施工之后,罗志江在老家过完年,很快又回到了深圳。他做过油漆工,做过装修,在深圳渐渐站住了脚。不过,这位陆河农家子弟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曾祖父是清末秀才、海陆丰清末民初著名文化人罗公度。得益于家学渊源,他自小勤习书画,艺术家之梦在心中生生不息。上世纪80年代末,罗志江到大芬,师从油画村的创始人黄江,从临摹名作开始,逐渐走向原创。他在深圳书画艺术学院进修书画专业课程;他的画作《走过的原始森林》,成了大芬美术馆首批馆藏作品;2020年,他成为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罗志江和他的画作《深南大道》。马骥远/摄
在大芬村罗志江的画室里,有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深南大道》。画面中,一群年轻人挖山、运土、铺路。这条路,是他青春的回忆,也是他来深闯荡的梦想原点。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