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一些人穿着白大褂走进镜头,成了网友口中的“网红医生”。有人对着镜头讲各种慢性病防治,有人干脆演起医疗短剧。不少公众渴望从“网红医生”的视频中获取知识,严谨专业的科普是多多益善的。
但网络这池子水,混着泥沙。“网红医生”,真真假假,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身份的确是医生,但嘴上说科普实则搞生意——要么在评论区推销商品,要么引导粉丝加群,为一些医院和药店引流;有的则是“李鬼”,这些假医生大谈保健养生、减肥增高、癌症治疗等话题,专业含量一点儿没有,变相推销医药产品,误导欺骗群众。一旦掉进钱眼里,被流量遮蔽了眼,医疗科普就容易变味走偏。
如此乱象,令人忧虑。一旦专业严谨的真科普被伪科普挤到“墙角”,那些冒用医生身份或以医生身份进行伪科普的行为就更容易大行其道,不仅会误导普通人,延误病情、危害健康,还会严重破坏医疗从业者的整体形象。因此,净化健康科普环境,既要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也要对伪专家“重拳出击”。
“网红医生”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可以批量打造。这就不得不提网红制造商——MCN机构运营团队,他们深谙网络运行逻辑,专门找医生合作,代持和经营账号,一切以商业变现为目标。从包装人设到文案策划,再到流量变现,最终目的是从受众的钱包里掏钱。要拿出更有效的办法,阻断不良MCN机构的“网红医生”流量变现之路。
生命不是儿戏。健康科普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不容野蛮生长。根治“流量病”,平台要有作为。一方面,勤于审查短视频或直播是否违规,并提高违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阻止忽悠人的“医生”做大成为“网红”;另一方面,积极扶持那些真科普、负责任的医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网红”。
医疗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鼓励有知识、有医德的医生加入健康科普队伍,用严谨科学的内容,活泼通俗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让互联网为健康知识传播提供积极助力,也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