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深圳正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开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新境界,勇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气质,汇聚起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能。
以艺通心,深圳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窗口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各演出3场,成为首部在俄罗斯“双一流”艺术殿堂完成演出的中国原创舞剧,并在俄罗斯持续掀起中国文化热浪。作为新时代深圳文艺的“攀峰”之作,舞剧《咏春》自2022年12月22日首演至今,已在全球51座城市、62家剧院完成265场演出,票房与口碑持续攀升。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正是抓住了这一根本逻辑,深圳依托“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协同机制,在市场化运作下,让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新加坡、英国、法国、俄罗斯实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在世界舞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范例。
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化都市,深圳的城市生态与都市繁华相辅相成,前沿科技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有此生动的文明图景,深圳在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的同时,也以开放姿态大力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7月31日,全球顶级古典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宣布历史性计划:首次走出阿尔卑斯山,落户广东深圳,预计将为亚洲古典音乐爱好者打造高端艺术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与文旅消费能级,成为深圳迈向“国际艺术之都”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以“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闻名,更在打造国际艺术品牌方面展现出前瞻性视野。2017年由深圳市政府、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创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更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对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以文润城,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城市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当前,深圳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更加亮眼的“城市文化菜单”,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给,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眼下,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文化设施正以“深圳速度”高质量、高水准建设着,一批批重要的公共文化地标即将呈现于世人面前。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等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精致布局,留住了鹏城人的“乡愁”,也绘就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群落;新型特色文化空间层出不穷,“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书香民宿”等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文化社交中心凭借高颜值、优质服务频频“出圈”。
躬耕数载,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借助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文赋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下,深圳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不断以制度突破释放文化产业活力,以科技赋能文化生产,以跨界重构产业生态,促进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透过展会看产业发展。2025年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以6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线上线下220万观众、28亿元数字内容出口意向额刷新纪录,历届文博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在本届文博会上,深圳持续释放出文化产业利好消息。5月24日,《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演艺新空间扶持管理措施(试行)》正式发布,以“真金白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持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透过“爆款”看前沿趋势。深圳依托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汇聚的优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深圳科技力量正成为影视工业的隐形引擎。例如,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为两部《哪吒》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唐探1900》《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等爆款影片提供渲染服务。
据统计,近20年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的51.5%、全国的9.1%;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6.1和5.5个百分点。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