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从500元到500强,闯出自主创新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08-07 07: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自主创新始终是关键词

图片


陈志列在第二届“深圳企业家日”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上。(资料图片)

“32年前,怀揣500元来到深圳创业;32年后,当初那个‘小不点’公司已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近日,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祥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离不开深圳特有的创新土壤。他坦言,无论是回顾过往还是展望未来,自主创新始终是关键词。

白手起家创业

1992年,在“春天的故事”感召下,陈志列决心“下海”创业。1993年,他放下稳定的“铁饭碗”,在深圳白手起家创立研祥集团的第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陈志列从工业控制解决方案做起,一直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战略,在技术领域不断创出新高度,用了仅13年的时间,就把研祥建成了中国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头部高科技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和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

从500元起步创业,到坐稳中国企业500强,陈志列在深圳书写了一个企业家自主创新的奋斗故事。如今,研祥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行业与领域。

持续创新探索奋进

在研祥总部,一把引人注目的榔头始终悬挂在公司展厅的入口处。这把榔头不仅象征着研祥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抢占行业核心地位方面的坚定决心,更体现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走进展厅内部,更像是一个特殊“秀场”:模拟飞机、车辆、船舶剧烈摇晃的环境,计算机系统“不动如山”;玻璃缸内海水浸泡数年,机器仍“安好如初”;强电磁干扰环境中,计算机“无动于衷”……从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到低空经济、海洋经济,从智能制造到工业人工智能,从云计算到新型数据中心,从工业互联网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研祥产品“无处不在”。

“先进技术、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靠自己拼出来。越是接近梦想,越是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就越需要靠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陈志列说,研祥很早开始布局国产化的系列产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研究、先进平台建设、生态协同创新等,不断引领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进步。

“我们的这款工业智能读码器,使用的芯片和算法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造’。”陈志列举例说,此前我国工业领域使用的读码器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技术。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研祥下决心刻苦攻关,用五年时间投入8亿多元,采用双核关键部件和工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国际领先的解码算法和超分辨率图像重构专利技术,在国产服务器平台上用工业大模型反复训练迭代,最后做出工业智能读码器,广泛应用在32个行业的数据智能化采集分析中。

陈志列说,特种计算机是研祥的优势产品,但是研祥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坚持做好四个“自”:自有品牌、自主创新、自己拥有100%的知识产权、达到自主可控。“未来我们将持续创新,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奋进。”

“今天的深圳,依然是创新创业的摇篮”

扎根深圳32年,陈志列庆幸自己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业和持续创新发展。“从工程师到企业家,从小微企业到集团公司,从28平方米办公室到2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从500元起步到中国企业500强,研祥的成长轨迹与特区‘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精神始终同频共振。能与深圳共同成长,是高新技术企业之幸,更是研祥之幸。”

深圳是民营经济的沃土,企业在这里成功的最大元素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浓厚的创新氛围。在陈志列看来,深圳政府办事效率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秉持“无事不扰,有事服务”的理念,始终保持恰到好处的服务节奏。同时,深圳聚集大量人才和创新资源,企业交流合作频繁,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陈志列感慨地说:“当年我在深圳创业,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今天的深圳,依然是创新创业的摇篮。”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