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泉:有了自己的“窝”,想让女儿也来 | 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玉春 王雨荷
09:11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这张早已被他收藏起来的地铁卡,承载了他作为深圳地铁建设者的光荣,也见证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6月,深圳地铁5号线试运营,刘水泉和工友们收到了特制的长方形通行卡。

这张早已被他收藏起来的地铁卡,承载了他作为深圳地铁建设者的光荣,也见证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在广西北流老家的箱底,一张泛黄的边防证静静躺着,塑料封皮早已开裂。照片上的人青涩稚嫩,眼神里有对未知的忐忑与憧憬。

他叫刘水泉,1999年深冬,16岁的他怀着“靠双手闯天地”的一股劲,随数十名同乡挤上了前往深圳的大巴。从此,他与深圳结缘。

26年间,从初来乍到的青涩少年,到先后参与两条地铁建设的技术工匠,再到扎根社区服务的“红马甲”,如今42岁的刘水泉仍然以敢闯敢试的拼劲、埋头苦干的韧劲,在深圳的土地上打拼,成为成千上万个来深建设者奋斗拼搏的一个缩影。

2011年6月,深圳地铁5号线开通。(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初识深圳

在“机遇之城”闯一闯

1999年12月底的一天,一辆来自广西玉林的长途大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在龙华人民公园旁边一座铁皮房前停下——这便是刘水泉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几十名同乡提着行李下车,路边鲜艳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招牌,给刚到深圳的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对于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少年而言,深圳无疑是充满希望的“机遇之城”。“深圳24小时都是人来人往,超市、商场和公交车的运营时间都很长,万家灯火,是个不夜城。”在刘水泉的脑海中,藏着深圳最本真的活力。那时的他和许多来深建设者一样,居无定所,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干,但在大城市闯一闯的信念,让这个青涩少年找到了方向。

彼时,世纪之交的深圳正蓄势待发:腾讯推出QQ、首届高交会举行、滨海大道全线通车……与此同时,澳门回归祖国更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这些历史性时刻,刘水泉当时并未深刻感知,但他有幸用最朴素的方式参与其中。

2000年中秋节过后,刘水泉“凭证”首次进入原经济特区内,在福田下沙参与一栋数十层高的居民楼建设。那栋楼距离红树林仅几十米,可以远眺对岸的香港。铁丝网和边防战士,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边界,也寓示着脚下这片土地的“特殊使命”。

刘水泉珍藏的边防证。

奋斗足迹

与城市共成长的建设者

2005年前后,刘水泉在盐田港附近的一家酒店负责室内装修。“隔着铁丝网能看到海,还有明思克航母。”

2006年,刘水泉转战观澜富士康,为新建厂房进行室内装修。光有力气不够,他开始主动学习水电技术。几年下来,刘水泉成了室内装修的“多面手”,他说:“做我们这行的,各工种尽量都要懂一点。”

2011年,深圳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迎接大运会召开,深圳城市建设全面提速,轨道交通成为重中之重。在此之前,刘水泉就加入深圳地铁5号线的建设队伍,负责室内装修工作,一干就是三年。那段赶工期的日子,成了他最难忘的记忆:“有时候凌晨三四点睡,有时候四五点,睡醒后下午继续工作。”为了确保地铁5号线在大运会前顺利开通,他和工友们不分日夜地奋战,所有人都拼尽全力。

2011年6月,地铁5号线试运营,刘水泉和工友们收到了特制的长方形通行卡。“像银行卡一样,当时深圳的地铁全部可以免费坐。”这张早已被他收藏起来的地铁卡,承载了他作为深圳地铁建设者的光荣,也见证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022年,刘水泉又出现在深圳地铁12号线的装修现场。这次工期缩短到半年,但要求更高:“各方面变化很大,现在的要求更加复杂。技术发展了,工艺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从简单装修到技术升级,从地铁5号线到12号线,刘水泉的工作轨迹,恰是深圳轨道交通连线成网、从有到优的缩影。

刘水泉在社区维持交通秩序。

扎根深圳

从建设者到守护者的蜕变

在刘水泉建设深圳的足迹里,不只有充实的工作,也有缤纷的生活。

2015年是他在深圳生活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在宝安固戍租下一间单间,结束了“哪里有活住哪里”的生活。“以前住工地或者公司宿舍,从龙华、龙岗、盐田、福田、南山到宝安,现在有了自己的地方,不用老是搬来搬去,挺好的。”刘水泉很少下馆子,更喜欢自己做饭吃,生活的安定,让他对深圳有了更深的归属感。虽然这些年去过不少城市,但只有深圳让他选择了坚守,究其原因,正是深圳给予来深建设者这份不一般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源于城市的包容与温暖。社区民警经常走访,主动加他的微信:“有困难找民警。”他们时常上门询问租客关系、劳务薪资发放情况,提供法律援助。这些来自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关怀,让刘水泉深切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2020年末,西乡麻布社区的微信群里弹出义工招募通知。刘水泉果断报了名。经过培训和考试,他拿到了义工证,成了社区里最活跃的身影之一。“人家说来了就是深圳人,既然深圳没有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应该为城市出点力。”

如今的刘水泉,见证着深圳的日新月异:所住的社区道路从坑坑洼洼变得整洁有序;道路好走,交通愈发便捷,“以前坐公交车外出挺耗时间的,现在坐地铁快很多。”他最爱去深圳湾公园,看着海水一天天变清、栈道一段段修好,就像看着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

刘水泉

融入城市

拼搏奋斗不断向上

26年过去了,刘水泉早已把根扎在了深圳。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带着广西老家的亲人逛海上世界、平安金融中心,去科技园感受创新氛围,还特意带着女儿到深圳大学门口留影,希望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我想让她了解深圳,以后好好读书,将来也在这里扎根发展。”刘水泉说。

从16岁的青涩少年到42岁的“技术多面手”,刘水泉用双手参与了深圳众多项目的建设。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和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一起,用双手筑起了深圳的高楼大厦,用汗水浇灌出城市的繁华璀璨。

时至今日,刘水泉依然奋战在建设一线,他已经完全融入深圳,这其中有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更饱含了对城市发展的信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玉春 王雨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