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印发《深圳市微短剧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据悉,该规程聚焦微短剧产业全链条关键环节,扶持方向涵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播映、技术研发、产业集聚等八大类,单部微短剧最高资助可达300万元。
如今,东风已来,深圳微短剧能否乘势而起?记者近日采访了深圳本土影视制作公司、微短剧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以及微短剧行业制片人、演员,从不同角度探寻扶持政策对深圳微短剧产业产生的影响。
微短剧《股神》在深圳坪山影视城实景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深圳坪山世道文化数字产业基地、世道文化产业董事长张珈铭:
新政策赋予本土企业争取人才的更大底气
深圳微短剧扶持计划的出台,为本土影视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扎根深圳的文化企业代表,深圳坪山世道文化数字产业基地、世道文化产业董事长张珈铭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感觉很欣慰”,认为此举彰显了深圳对微短剧产业的高度重视,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创作团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赋予本土企业争取人才的更大底气。
演员李诗雨与张珈铭在《股神》开机现场。
政策扶持:激活本土制作雄心
在张珈铭看来,尽管扶持计划力度空前,吸引精品团队的潜力巨大,但行业竞争格局已然形成。横店、郑州、西安等地微短剧产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深圳的导演、摄影、服化道等核心人才外流至这些地区。“如何吸引优秀团队回归或落户深圳,是当前亟须争取的关键。”新政策的出台,正为深圳本土公司注入追赶的动能。
面对利好,世道文化迅速调整战略布局。据张珈铭介绍,公司此前已与合作方签订五十部微短剧投资计划,其中一部在横店拍摄,一部在深圳完成。原定赴外地拍摄的两部民国剧项目,因新政策的出台而重新评估。“我们正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地拍摄的新选题,”他表示,首要目标是优先启用深圳制作团队,逐步完善本地产业链条,“避免过度依赖外地资源调配带来的高昂成本。”
区位优势:瞄准“出海”新蓝海
张珈铭认为,这项扶持计划对整个深圳微短剧行业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即便在深圳拍摄需从外地调配部分资源会增加一定成本,但政策的支持和补贴将有效抵消这部分压力,促使许多原计划外迁的项目留在深圳制作。他特别强调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先行示范区的独特优势——丰富的外籍演员资源和面向海外市场的“出海”便利性。世道文化正据此谋划,未来将重点布局在深圳取景、制作的微短剧海外剧项目,打造从创作到发行的完整“出海”链条。
对于扶持计划本身的制定,张珈铭评价“非常合理”。他认为精准引导符合深圳城市特质的微短剧项目落地拍摄,而微短剧自带的庞大流量本身即为城市的最佳宣传片。尤其对影视基地最高500万元的支持条款,他视之为对行业实体的“巨大鼓励和机遇”。
精品微短剧《股神》剧照
产业破局:解决专业拍摄场地短缺瓶颈
展望未来,张珈铭表示,解决专业拍摄场地短缺是深圳微短剧公司当前面临的核心瓶颈。“筑巢引凤,没有场地就不可能系统形成产业链。”他道出了众多深圳团队外流的根本原因。世道文化正依托其位于坪山的国际影视文化城——世道数字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拓展合作场地资源,目标是在单一基地内集成实景拍摄、住宿、后期制作等全流程服务。
“基地是起点,形成闭环才是目标。”张珈铭描绘了清晰的产业链蓝图:基地建成后,需配套建立专业服化道体系、成立演员工会并培养特约演员队伍。目前,世道文化已对接四家剧本公司,基本谈妥服化道及后期合作方,发行板块也在搭建中。更具创新性的构想,是借鉴早期TVB模式,在深圳建设配备空调的大型内景棚,满足古装及海外场景的常年拍摄需求,解决演员夏季古装戏拍摄难的痛点。
与此同时,剧查查平台与筹备中的深圳微短剧协会正积极推动建立“大湾区外籍演员工会”,旨在为古装竖屏短剧和海外短剧提供更完善的人才支持。张珈铭坚信,唯有解决场地和产业链配套,才能吸引业务回流,进而召唤深圳外流人才回归,并吸引新锐团队落户。“实景基地投入大、回款慢,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关键,但又是产业升级必须突破的一环。”他呼吁政策层面能给予这一基础环节更多关注与支持。
南山智恒·禹娲微短剧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博超:
政策东风激活产业生态 筑巢引凤打造短剧高地
深圳扶持微短剧产业的政策春风,正为这片创新热土注入蓬勃生机。南山智恒·禹娲微短剧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博超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表示,新政策带来的不仅是“鼓舞和振奋”,更解开了长期束缚深圳文创发展的资金与容错率枷锁,让从业者得以“放心大胆地干”,让产业园区可以全力孵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爆款精品”。
博超
产业集聚:从沉淀薄弱到磁吸效应
在博超看来,深圳虽以高科技与互联网闻名,但在优质文化内容与IP沉淀上略显薄弱。此次扶持计划精准发力,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切实支持,有力扭转了资源制约的困境,让深圳真正成为孕育精品的沃土。
乘政策东风,南山智恒·禹娲产业基地已展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目前,基地成功吸引了包括百川、卓渊、河舟、乘风破浪等国内知名平台与制作方在内的3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基地内设有微短剧专业孵化器,确保入驻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产业生态构建也在加速。基地去年成功举办产业发展生态大会,汇集了北京、西安、郑州、横店、长沙、重庆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头部微短剧企业及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博超透露,今年大会规模将更大,并有望引入重磅冠名,众多大厂已明确表达联合出品制作的意向。
南山智恒·禹娲微短剧产业基地
筑巢引凤:硬核配套吸引各方来客
深圳微短剧相关产业园区,正以优越的产业环境与硬件配套,吸引着全国影视文化公司向深圳聚集。而此次微短剧扶持计划的出台,则彻底烧旺了这把火。博超介绍,以南山智恒·禹娲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配备舒适实惠的人才房;园区内设便民餐厅,下楼即达;园区内部开有专属公交线路,无缝接驳地铁。此外,健身房、羽毛球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目前,博超表示在扶持计划出台后,已接到多个外地影视制作公司的咨询电话。他表示:“基地将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扩容(目前规模已超过5000平方米),致力于服务所有投身大湾区、深圳及南山文化产业建设的伙伴。”
南山智恒·禹娲联合出品的微短剧《家父北凉王》
辐射未来:深圳或成微短剧核心高地
在博超看来,扶持计划将对深圳微短剧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依托深圳敏锐的投资眼光和卓越的IP发掘能力,未来将有更多作品扎根深圳或由此启航。“深圳有望成为辐射大湾区乃至湖南、江西、广西等周边地区的微短剧制作核心,实现‘讲深圳事,拍全国景’。”同时,微短剧与政府文旅、品牌营销的结合已日益紧密。博超以哈尔滨文旅项目《我在尔滨很嗨皮》及《我的归途有风》带火乐山为例,说明成功的微短剧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至于微短剧未来该如何发展?博超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面临转型的传统行业(如制造业、房地产业)打开格局,关注并投资正处于高速发展风口的微短剧产业。同时呼吁政府基金大力支持,在深圳周边便利区域规划建设具有独特风格的影视产业园,不必照搬横店模式,以特色吸引剧组、艺人及大型影视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拉动GDP增长。”
随着扶持政策落地和南山智恒·禹娲等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深圳微短剧产业正加速蜕变,一个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微短剧产业新高地正在崛起。
短剧演员冯雨停:
机会变多、舞台变大,期待鹏城片场
“最近也有深圳的剧组邀请,还没有去深圳拍摄过短剧,很希望可以去拍!”知名短剧演员冯雨停在采访中表达了对深圳市场的期待。随着新政的出台,像她这样的从业者也迎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冯雨停微短剧《锦绣凰途》剧照。
深圳此次重磅推出的扶持计划,直指微短剧产业核心痛点:设立专项资金、打造高标准拍摄基地、优化人才服务、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构建优质产业生态。对演员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机会变多、舞台变大。
“短剧发展非常迅速,平台、制作公司越来越多,内容百花齐放。对于演员来说,选择和机会更多更好。”冯雨停描述了过去两年的行业盛况。如今,深圳政策的加码,将进一步吸引头部平台与优质制作公司聚集,预计将为本地及全国演员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冯雨停收到的深圳剧组邀约,正是这股浪潮的初现端倪。
政策红利不仅带来数量增长,更助推行业提质升级。冯雨停坦言,过去短剧曾被贴上“门槛低”的标签,但现在“观众眼光越来越高,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戏,也得把角色立住”。新政强调精品思维,对内容品质的高要求,必然提升对专业演员的依赖度和价值认可。
在片酬方面,冯雨停表示自己“没有特别固定”,更看重剧本和团队的专业性。但随着行业整体投入加大、精品化趋势加速,以及对重点项目的大力扶持,演员片酬体系有望更加规范透明,整体水平看涨。“能有戏演、能被看见,就是最实在的事。”她道出了演员的核心诉求,而深圳的产业环境升级正让这种“实在”更具含金量。
尽管拍摄节奏紧张,“一天要拍几十场戏”,冯雨停仍将短剧视为珍贵的“浓缩舞台”:“逼着你在有限的时间里爆发张力,这种创作感很特别。”她相信,深圳的创新基因与政策支持,将为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注入更丰富的可能性。
对于即将开启的深圳拍摄之旅,她充满期待:“很希望也可以去拍,有新的故事、场景、天气等等。”这座充满活力的湾区都市,有望成为她短剧版图上的新坐标。
百万畅销书作家、影视制片人杜婷婷:
市场导向奖励更能吸引人才
深圳推出微短剧扶持计划,引发影视行业高度关注。百万畅销书作家、影视制片人杜婷婷在受访时坦言:“政策力度与产业配套仍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深圳需在激励机制上更贴近市场脉搏。”
杜婷婷
“人力与配套成本高企,构成现实门槛。”杜婷婷指出,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人力及影视制作综合成本要高于如成都等新兴影视基地。如何让扶持政策真正转化为人才磁力?杜婷婷结合多地政策观察提出核心建议:打破“命题作文”,增设“后验性”市场奖励。
她分析,许多地方政府将微短剧视为文旅推广工具,这与行业以市场回报为核心的诉求存在错位。“若仅为政府奖励而创作非市场导向内容,投入产出比难以吸引广大从业者。”她表示深圳微短剧扶持计划有可能打破这一瓶颈,即对凭市场表现(如播放量、热度)脱颖而出的项目,给予额外奖励,让优质内容与真金白银直接挂钩。在杜婷婷看来,尊重市场规律的政策设计,方为吸引创意人才的长久之计。
什么是微短剧?
根据最新发布的规程,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20分钟以内,具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产品。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