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图书馆北馆展开了一场跨代际的思维共创。由深圳图书馆精心策划的品牌活动“苏格拉底思辨荟”正式启动,首期主题《AI可以成为“陪伴者”吗?》邀请了科技、哲学、教育、心理、社会等领域学者与读者代表,通过深度对话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虚拟关系,开创了公共图书馆新型思辨场域的实践,展现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思想活力。
区别于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这场以“互动对话”为核心的思想实验,通过环形围桌布局、话题维度螺旋递进、“思辨脑图”引导记录、理性分析总结等多元设计,让思想在平等对话中自然生长。这种创新模式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评价:“既保持了学术深度,又具备公共传播的温度,是全民理性思考推广的升级实践。”
苏格拉底思辨荟活动以抽签问答点燃思辨热情。“我希望AI有点小叛逆,能训练我保持与真实人类的互动张力。如果AI同时与万人‘恋爱’,我会吃醋,甚至对爱情独占性产生幻灭——但它做‘恋爱陪练’倒能帮我提升情感表达能力”……思辨者脑洞大开,回答既天马行空又直击痛点,引发阵阵共鸣。在关于AI陪伴的科幻片段分享后,话题的讨论方向更加清晰:AI技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陪伴的哲学本质是什么?心理依赖的隐患如何避免?社会结构会因此重塑吗?以及,最关键的伦理红线该如何划定?
年逾八旬的育才学校创校校长陈难先亲临苏格拉底思辨荟现场。作为教育改革先驱,陈校长始终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以智慧之语点燃了大家的思辨火花。思辨教育专家刘伟老师开篇破题,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教授引领深度思考与智慧碰撞。整场活动以苏格拉底式“请教追问法”为内核,通过技术、哲学、心理、社会、伦理五轮递进式思辨环节,层层剥开“AI陪伴”的本质内核。
中科大数学博士、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杜家春率先从技术层面切入,指出“AI陪伴尚未成熟”,并强调其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法、算力。他分析,当前数据采集受限于客户隐私保护,算法虽能模拟情感却难以真正实现“共情”,技术边界由此显现。
针对这一观点,思辨者进一步追问:“若共情效果可被测量,是否还需追问‘真心’?”将讨论推向更深层——陪伴的哲学本质。
中观城市书院院长陈天培从哲学视角提出陪伴的三重层面:物质层面,满足感官与身体需求;情感层面,康德意义上的“无功利愉悦”;灵魂层面:实现自主自信与灵魂圆满。
读者代表王子鑫补充道:“陪伴的核心是‘共享世界’与‘价值确认’。AI虽缺乏‘在场体验’,却能提供无限的确认感;良性陪伴应帮助我们直面复杂世界,而非成为逃避的温床。”心理专家张戈茵指出:“陪伴的关键是共同责任的承担,而非简单的交流需求与满足。”他强调,人与人交流中最珍贵的是“鲜活的、即时的表达”——“没有死的静默,哪有生的鲜活;没有失去的遗憾,哪有得到的珍惜。”深大心理学院高级讲师余芬博士则犀利地指出:“当AI成为‘完美陪伴对象’,我们表达的或许不是爱,而是依赖。”
思辨者进一步追问:“AI如同‘情感创可贴’,但长期使用是否会导致‘关系肌无力’?当AI永远顺从,我们是否会丧失处理冲突的情感韧性?”这场讨论揭示了AI陪伴的“代偿性”——治愈与退化并存。
讨论逐渐从个体体验延伸至社会结构。纯观美学平台主理人何敏抛出关键问题:“虚拟陪伴盛行,是对抗孤独的解药,还是社区消亡的催化剂?”读者代表尹明宇回应:“AI陪伴是否会降低人与人的社交敏感度?AI缓解了个体孤独,却加速了社会原子化。”紧接着,“工具中立性”受到质疑:“AI不仅满足需求,更在重塑需求。”这一观点将讨论推向伦理拷问——技术是否在重塑我们对“联结”的认知?其影响已渗透至社会关系层面。
活动尾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法律顾问南洁总结道:“苏格拉底思辨荟的初衷,不是在两小时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每个人的思辨,激发更多思考。即便活动结束,我们的疑问与好奇仍将继续生长。”
从技术到哲学,从心理到社会伦理,这场苏格拉底思辨荟以“AI陪伴”为切口,最终指向对“人性本质”的深层追问——在技术与人性交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陪伴”,又该如何守护那些不可替代的情感联结?答案,或许就藏在持续的思考与对话中。
深圳图书馆透露,该系列活动将继续聚焦AI时代的各种社会热点议题进行探讨。这种将古典苏格拉底式诘问思辨注入现代科技语境的创新尝试,践行让文化传承从“保存过去”转向“塑造未来”。
(图片由深图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