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药品集采“反内卷”是对公众关切的积极回应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07-25 13: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人在回应提问时表示,第11批药品集采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这应该是一次公众期待的反药价“内卷”的理性回归。去年底进行的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中选的仿制药价格太低,比如,0.22元一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1毛6一支的氯化钾注射液……

近年来,药品集采将虚高的药价打下来,在缓解“看病贵”方面功不可没。据悉,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开展了10批药品集采,覆盖了435种药品;地方也相继开展了省级和省际联盟集采,形成了协同补充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集采是治理价格虚高的有效途径,推动了行业秩序逐步规范,降低了群众用药负担。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部分品种陷入“中标即死”的怪圈——有企业为中标不惜压低成本,甚至出现“原料药涨价、制剂降价”的倒挂现象;更有甚者,偷工减料、降低工艺标准,导致药品疗效打折扣。有慢性病患者反映,某些常用药“以前吃一片管用,现在得吃两片”,背后正是质量隐忧在作祟。

确保人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宜的药品,是开展药品集采的初衷。集采“以量换价”,这种国家级“团购”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这是无数人的真实感受。如今,集采中选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让真正质优价宜的药品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毕竟药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健康产品;其价值不仅体现为价格数字,更体现在临床疗效、安全性等多个维度。

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健康第一、生命至上。告别药价“内卷”,不仅是规则的优化,更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权利的尊重。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