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很多人谈癌色变,但只要我们科学认识其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与早期信号,就能有效筑起健康防线。
了解更多女性健康知识
锁定7月24日19点的直播间
▽
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这种疾病,帮助女性朋友做好自我防护。
认识子宫内膜癌:
从“好员工”到“叛逆者”的蜕变
子宫内膜本是遵循生理规律的“好员工”,会随着月经周期有序生长、脱落。但当它“黑化”后,就会不受控制地异常增殖,形成子宫内膜癌。
医学上,它是起源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80%~90%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这类肿瘤分化较好,若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全球范围内,它已成为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癌症的20%~30%。我国每年新增病例约8.45万例,死亡约1.75万例,且年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早诊早治、预防宣教,是减少子宫内膜癌危害女性的最佳途径。
高危人群画像:
哪些人需要格外警惕?
1
激素失衡相关人群
○无对抗雌激素暴露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接受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者、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以及分泌雌激素的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患者。
○绝经后激素治疗不当者:单独使用雌激素而不搭配孕激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2
代谢异常人群
○肥胖者:BMI>30的女性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倍以上,因为脂肪组织会转化生成额外雌激素。
○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女性患病风险约为普通女性的2倍,常与肥胖、活动量少等因素叠加。
○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三联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者需高度警惕。
3
月经与生育因素影响者
○月经周期异常者: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或月经周期紊乱者,因长期雌激素刺激风险升高。
○未育女性:怀孕可通过调节激素平衡起到保护作用,从未生育者风险更高。
4
遗传与疾病相关人群
○林奇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终生患子宫内膜癌风险高达70%,远超普通人群的3%。
○乳腺癌/卵巢癌患者:相关高危因素可能重叠,患病风险相应增加。
○子宫内膜增生者:非典型增生转化为癌症的几率较高,并且有部分概率已经有内膜癌并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盆腔放疗史者:既往盆腔放疗可能损伤细胞DNA,增加二次患癌风险。
5
生活方式影响者
○高脂肪饮食与久坐人群:高脂饮食可能直接影响雌激素代谢,久坐缺乏运动也会升高风险。
身体的“求救信号”:
早期症状别忽视
⭕️异常出血
●绝经后出血:无论血量多少,都不是“回春”现象,需立即就医。
●月经紊乱:周期<24天或>38天、持续超过8天,或周期不规律,都可能是预警。
⭕️分泌物异常
出现血性白带、恶臭分泌物或淘米水样液体,可能是肿瘤坏死或感染的信号。
⭕️下腹不适
肿瘤增大可能引起持续钝痛或压迫感,影响周围组织器官。
科学预防:
从生活细节到医学干预
调整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将BMI维持在18.5~25之间,降低雌激素过度转化风险。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肥胖及代谢紊乱。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发病风险。
规范激素使用
●更年期激素治疗:如需使用,应采用雌孕激素联合疗法,避免单独使用雌激素,并每年进行妇科检查。
●他莫昔芬用药监测:乳腺癌患者服用期间需定期妇科检查,警惕异常出血。
生育与避孕管理
●鼓励生育与母乳喂养:怀孕可调节激素平衡,母乳喂养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合理选择避孕方式: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含孕激素类)可降低风险,放置含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如曼月乐)也有保护效果。
高危人群筛查
●定期体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和子宫内膜活检。
●遗传咨询:有林奇综合征、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者,需进行基因检测与遗传管理。
重视早期症状
●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或异常排液,务必及时就诊,通过经阴道 B 超、宫腔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诊疗资源:
专业团队为健康护航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设有肿瘤筛查异常门诊,整合多学科资源,为筛查异常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为确诊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开通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绿色通道。红荔院区与福强院区均有资深专家坐诊,擅长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肿瘤筛查异常门诊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筛查异常门诊是为在常规妇科肿瘤筛查(如HPV检测、TCT宫颈细胞学检查、妇科超声、CT或MRI检查、肿瘤标志物等)中发现异常结果的女性患者提供精准化、一站式的诊疗服务,协助患者明确诊断。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致力于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管理,帮助已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制定科学干预方案,降低肿瘤风险。同时为已确诊的妇科肿瘤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以及就诊治疗绿色通道,全面守护女性健康。
肿瘤筛查异常门诊医生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