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深圳速度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徐嘉祥
07-23 09:0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的街巷,味蕾的版图早已被沙井蚝的鲜甜与云片糕的糯香悄然占据,这滋味如根系深扎泥土。行走在这座城市,耳畔似乎总回荡着一种声音,一种“深圳速度”的旋律,它催促着人们步履如风,卷着时代的浪花向未来奔涌。

此刻,那些沉淀于时光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真如脆弱的琉璃盏,在疾速洪流中无处安放?并非如此。只需放慢节奏,我就瞥见沙头角鱼灯舞的粼粼光影正轻盈地游弋于崭新广场之上。那竹篾与彩纸扎就的鱼群,在明灭灯火中摆尾吐纳,仿佛仍带着三百年前东海岸的咸腥海风。渔家以舞祈愿的诚意,并未因霓虹而黯淡,反在繁华深处如珠玉般熠熠生辉。

舞动之间,那鱼灯游弋之姿,不正是对昔日大海的深情回眸?古老祈愿与摩登舞台无声契合,时间在这里悄然解冻,深厚的文化在今日光影里获得了重生。

再往深处探寻,大船坑舞麒麟的铿锵锣鼓声穿透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舞者足踏大地,每一步都似踩在民族记忆的脉搏上;麒麟昂首,那目光穿透岁月,与城市的天际线默默对话。更令人惊叹的是,平乐郭氏正骨法那历经沧桑的双手,在都市钢铁丛林的缝隙里抚慰着现代人的筋骨。

面对时代的飓风,深圳非遗依然有自己的锚点。张氏灯笼制作技艺在坚守古法的同时,悄悄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映亮了新建筑;甘坑凉帽的竹篾经纬之间,悄然编入了当下生活所需的新形态。这些微妙的演化,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传承者以创新的针线为旧锦添花,让它们得以在新土壤中扎根吐绿,成为都市丛林里倔强生长的年轮。

由此观之,非遗与深圳速度的相遇是一场激发火花的相逢。当沙井蚝的鲜美滋味在唇齿间流淌,当鱼灯舞的粼粼波光照亮年轻舞者专注的脸庞,当麒麟腾跃之姿与玻璃幕墙的倒影重叠——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已变得柔软而通透。

非遗在这座年轻城市中找到了最坚韧的呼吸方式,其内里深藏的不仅是祖先技艺的密码,更是城市在高速奔跑中未曾失落的文化魂魄。深圳速度因这无声的根脉而显得厚重,非遗亦因这澎湃的时代脉搏而愈发生机盎然——二者如血脉交汇,流淌于城市肌理深处,生生不息。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徐嘉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