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体系中的“大脑”和“血管系统”,贯穿制造活动的上游研发、中游管理和下游流通全链条,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同时要求“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年初,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作用,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画出了路线图。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供给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积极拓展服务型制造领域,精心培育一批示范性企业、优质项目及高效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引领带动全行业向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拓展延伸,大力推广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将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拓展,如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同时,引导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反向延伸,构建服务型制造网络。例如,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凭借强大的制造基础,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完善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软件升级等增值服务,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组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融合应用路径,强化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赋能引领作用,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有效供给体系。比如,坪山区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集群,打造临床试验CRO、车规级芯片验证平台、动力电池回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新模式,切实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应用研发为重点,聚焦信息软件、数字贸易、新电商、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数字服务重点领域,发展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可视化、智能化协同,推广智能设计、虚拟仿真等技术在研发设计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服务模式与业态创新。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广泛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内核的服务经济体系。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物流中心,高水平打造深圳先进制造业软件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质量标准实验室,提升先进制造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提高服务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打造生产性服务高能级平台。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原则上按“一集群一平台”布局,对重大平台给予“一对一专项支持”,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技术发展。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图谱,按需引入和培育高能级机构。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坪山区建设智能驾驶全域测试示范区和5G车联网验证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坪山国家基地,建设临床前服务平台和医疗器械计量测试中心。
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推动研发服务、工程设计、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创新集聚,招引高能级链主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引导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其专业化、高端化水平,打造服务业发展新载体。深圳应立足产业基础与区域优势,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与协同创新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加强各区域间服务业协同发展,依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共享。如南山区发展以新型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福田区聚焦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宝安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与做强新兴产业等,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效能。同时,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平台,加强与香港、澳门及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全球竞争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积极推动全球链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强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对接与政策协调,加强与国际先进服务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开展服务贸易、服务投资、服务创新等领域的合作项目,鼓励企业开展跨境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提升深圳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特别是依托深圳的数字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深度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竞争,全面提升“深圳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态
优化政策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应积极落实国家服务业开放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国际知名服务企业来深设机构、拓业务,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与竞争力。同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标准宣传推广与实施监督,提升企业质量意识与服务水平。
强化人才要素供给,优化产业生态。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深化与高校及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发展的原研能力,大力招引和培育战略科学家与高水平人才,建立“猎头+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提供战略指导,为构建高质量服务业生态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构建多层次企业梯队,优化企业生态。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服务、创新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推动其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引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同时,打造一批聚焦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卓越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通过服务外包或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释放融合发展潜力。【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数字经济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编号:23BJL1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