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 理论周刊

王晶一
03-03 09:15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 提要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对高质量人才提出了创新性、复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建立科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其美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应明确以“培养既具审美素养,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美育价值与时代需求相结合。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发展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地,肩负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美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对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做出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要求,这是深化高校美育教育的综合改革的重点。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美育教育提出新要求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对高质量人才提出了创新性、复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建立科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其美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应明确以“培养既具审美素养,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美育价值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这就需要高校构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美育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时代强调创新驱动,要求高校美育课程不断更新迭代,打造更加适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优质课程体系,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美育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明确教育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与文化熏陶,同时注重创新特色和动态优化,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赋能下,实现美育教育的个性化与智慧化发展,助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卓越人才。

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求高校美育教师注重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创造性的发展趋势,推动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要求高校美育教师需掌握新兴技术工具,提升教学设计与艺术创作的智能化水平;融合化要求高校美育教师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够将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并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能力,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美育课程;创造性要求美育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应对新时代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多措并举推进高校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建立高校美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协同育人是构建教育新生态的关键,是推动高校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途径。一方面,要注重美育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协同发展。高校美育教育要深入挖掘各专业学科所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构建美育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机制,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三者良性循环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育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纪念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让学生“走出去”,再将专业团队、名师名家等社会资源“引进来”,建立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高校美育教育要利用好这一抓手,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继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进一步开发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构建优质美育教育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加大美育课程与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探索云技术、传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借助云音乐会、云展览、虚拟演出、数字博物馆等开展教学,更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科技手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美育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提升审美素养。

提升教师美育素养,促进高校美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高校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美育素养,不仅要提升美育教师的美育素养,更重要的是强化其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运用美育功能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各种美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认识美、欣赏美。另外,科技素养是高校美育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高校不仅要有美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更要将科技教学培训纳入到美育教师培训计划,培养美育教师的科技素养,提升教学与专业能力。高校可通过跨学科合作、师资进修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美育又具备科技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筑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要把建立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作为工作的关键举措,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作为工作的重要方向,把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作为工作的基础任务,以“高质量”为标准,推动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队伍。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博士)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王晶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