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深圳站。49岁的康镇江透过车窗,看到了一幅在内地罕见的图景:尚未完全竣工的高楼矗立天际,崭新的自行车广告牌在阳光下闪烁,鼓舞人心的标语一个接一个。
这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他心里涌起阵阵期待的涟漪,内心的激动盖过长途跋涉的疲惫。这位来自水文地质部队93支队的工程师没有想到,此后四十余载,他的人生与这座城市的地质脉络紧密缠绕。
康镇江
1
感受故土召唤
人生半程开启拓荒路
“老不出蜀”的古训,被年近半百的康镇江亲手打破。作为水文地质专家,他先后在海南、云南、四川等地奔波,积累了大量地质填图工作经验。
彼时他已在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服役五年,在成都有稳定安逸的生活工作圈。但当部队接到转业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指令时,这位番禺籍的工程师感受到了故土召唤。
说起当时的决定,康镇江记忆犹新,“我是广东人,回家乡建设天经地义,何况经济特区是国家新试验田,搞工程地质的能派上用场。如果真要去环境更好的大城市,我就不来了。”
这股兴奋很快遭遇现实的落差——转业的深圳市工程地质勘探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工勘”)岗厦驻地竟是临时搭建的草棚,台风过境时甚至会被掀翻屋顶。“前面来的工人连被子都被雨水淋湿了,不过没人抱怨,大家都知道这是建设必经的阶段。”康镇江笑道,这种从高楼憧憬到草棚现实的落差,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
2
为城市“立命”
用脚步丈量大地图系
深圳是一座被山海拥抱的城市,地质构成复杂,淤泥层厚实,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对初来建设者而言这是一张白纸,康镇江敏锐意识到:要为城市“立命”,必先摸清大地“血脉”。
为了掌握深圳基础地质,他安顿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队走访广东地质部门。得知有调查队正在葵涌做区域地质调查,大家马不停蹄赶去现场。对方看康镇江一行穿着军装,特别热情,直接拿出了尚未发布的1:50000图件。大家找来透明纸,趴在桌上一笔一画临摹,得到了一手资料。
临摹只是开始,实地勘察才是硬仗。为了得到更详细全面的地质信息,康镇江组建了一支勘探小组,与南油基地工程地质勘察相结合,从南头至蛇口一线分三个组,每200米布置一条线路,大家分工勘察进行地质填图。自此以后,他们的足迹先后遍布大鹏、坪山、龙岗、福田、南山、宝安等地。
康镇江带队在野外实地考察。
盛夏酷暑,塘朗山潮湿闷热;初冬寒雨,梧桐山陡坡泥泞。他翻过一座座山头,钻取一层层岩芯,历经大半年时间编制完成了深圳地质(环境)图系,其中包括深圳(特区)地质图、地貌图、深圳工程地质图、深圳水文地质图和岩土工程地质图等一整套图系,为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和岩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心里铆着一股劲
埋头实干擦亮深圳品牌
图纸的价值很快在实战中得到发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香港老板投资的新都大酒店开工在即,如此重磅的投资项目在当时备受瞩目。
由于当时内地缺乏相关经验,投资方对深圳技术存疑,自带了一个博士团队。而深圳方由康镇江牵头负责工程勘察,结合前期储备的大量地质资料,康镇江提出全新布孔方案,跟香港博士团队主推的常规等距离布孔方案出现分歧。老板决定同时听取两个团队汇报。
汇报现场,康镇江拿出密密麻麻的图纸,地下断层、岩体分布和岩脉穿插等细节跃然纸上。大家据理力争,解释建筑主体所在的地质情况,论证新方案可行性。最终,老板拍板选用康镇江的布孔建议。事实证明,新方案不仅安全性得到保证,还大大提升建设效率,节约了不必要的成本。
康镇江这辈子走过很多条路,但有一条路,在他心里有着很特殊的位置。1985年,由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合作兴建广深珠高速公路,其中深圳路段前期工程勘探交由深圳工勘负责。高速公路的设计单位要求使用英国规范施工建设,钻孔岩芯采取率要百分之九十以上,还须同时提交中英文钻孔编录、报告和图件。当时内地相关技术钻孔岩芯采取率远远达不到对方标准。
为了完成任务,公司购买了国际先进设备,大家心里都铆着一股劲,天天扎在工地,顶着烈日轮番钻孔,不达标就返工。最终在技术人员和钻探工人密切配合下,钻孔岩芯采取率大幅提升,检测数据跃居国内前列。
技术提上来了,英文报告怎么办?公司没有电脑,康镇江就买了一台打字机,抱着中英文词典,边翻译边打字。就这么逐字逐句敲,最终在截止时间前完成所有资料交付。完整翔实的数据赢得审核专家夸赞,深圳工勘坚持不懈、实干务实的精神让香港的监理工程师都不由佩服。
4
山海相依水火共融
岩层深处的城市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城建已初具规模。退休后的康镇江却更忙了。对深圳地质了如指掌的他坚信,城市不能只有向上的高度,更要保留历史的纵深。这一次,他目标直指大鹏半岛的古老火山遗迹。
担任深圳市地质学会会长的他,带着新一代工程师重新踏上勘探之路。推动深圳参加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成为他人生新阶段的“头号工程”。时任市领导看出这一建议背后的深远意义,专门组建申报小组。2005年,他带着团队撰写十余份申报材料,随队前往北京参与评审。
康镇江带着年轻人实地考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鹏半岛“山海相依、水火共融”的奇特景观,深圳最终顺利通过评审。如今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成为科普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超百万人次。
每年世界地球日,康镇江还会在地质公园举办讲座,从“七娘山火山构造”到“深港断裂带特征”,用通俗语言向市民讲解专业知识。在他看来,地质研究员不能只埋头学习理论,还要走出去多看多学。今年,91岁的他专门带着一帮年轻人去惠东黑排角实地考察,“他们辨认岩石的求真眼神像极了我当年来深圳的样子。”
知天命时,他成了城市建设者;而今鲐背之年依然活跃在科普一线,成了“活地图”。城市崛起的密码,从来都写在踏实前行的每一步里。康镇江的故事如同深圳精神的具象,人生半程亦可开新局,哪怕是最微小的浪花,也能在改革开放的浩瀚海洋中,激荡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