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新泉校区图书馆前,屹立着一座深圳城市雕塑《闯》。
这座代表“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特区精神的雕塑,是深圳赠予喀什市建市70周年、喀什大学建校60周年的礼物,表达了深喀携手、勇闯昆天的深厚情谊。
2018年以来陆续建成并投用的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不仅是深圳援建,还是深圳设计。主导规划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简称“深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将深圳的开放创新理念与喀什的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座兼具现代气息、新疆特色、深圳元素的活力校园。
孟建民近日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跟记者分享了10年前其团队参与喀什大学项目规划设计的始末。在他看来,这是深圳援疆的重要文化教育项目,意义特殊,深总院作为深圳龙头设计单位,义不容辞参与。他说:“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方案深化,再到施工配合,我们团队全过程参与其中。”
2014年,深圳市规土委对喀大规划设计项目公开邀标,深总院等4家设计单位参与竞标。经过三轮评选,深总院孟建民团队“现代风格、地域特色、集约高效、活力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案均排名第一,获得专家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最终成为中标单位。
“我们强调要建一个高效紧凑型、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同时考虑了深圳现代风格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色,让校园既集约高效又充满活力。”面对2000亩的用地规模,孟建民在设计之初就特别强调规划布局的紧凑型,提出了“一核两轴、多中心、多街巷”的规划结构。“我们将建筑群聚集在用地中部,四周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形成‘中间紧、周边松’的紧凑型空间格局。”孟建民说,通过紧凑型的规划布局来营造出一个组团式、尺度适宜、多中心、尊重地域气候特征的活力校园。
“预留发展用地是我们当时设计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在看是很有必要的,对学校的弹性发展或者分期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前期规划条件。”他表示,这也是深圳“弹性开发、有机生长”的城市规划理念在该项目规划中的运用。
在校园建筑形态与功能设计上,深圳元素的融入更显巧思。孟建民团队强调“开放共享”理念,打造无围墙式的公共教学街区,打破传统校园的封闭边界。同时,针对喀什多风沙、炎热干燥的地域气候特点,建筑设计中避免采用大玻璃幕墙,通过开敞空间设计实现自然通风;景观设计中打造双重防风沙隔离绿化带。同时,在施工建设中引入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管理,以“深圳标准”提升校园的整体环境品质。
更深刻的融合体现在“现代性与地域化”的平衡中,孟建民团队拒绝照搬当地传统建筑符号,而是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喀什传统砖墙的厚重感进行呈现,既有当地建筑的历史韵味,又赋予其现代美学气质。这种“取其意而忘其形”的设计手法,正是深圳“包容创新”城市精神的体现:不固守传统,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从概念构思到方案落地,孟建民的个人情怀让这份“深圳设计”多了更多温度。“上世纪70年代,我的一位兄长在新疆参军,执行测绘任务时不幸牺牲。而他长眠的烈士陵园,就在喀什市周边。”采访中,孟建民特意跟记者分享了自己与喀什的一份特殊渊源。
在这个项目推进中,他不仅到喀什完成了自己多年来致敬兄长的心愿,更带着“为边疆献力”的使命感,将深圳的城市精神转化为设计细节。
“更巧合的是,2015年12月7日,我正在喀什大学回访,在工地上得知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孟建民说。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