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老模”打响东江敌后抗战的枪声

东莞+ 付碧强
07-07 19:58
摘要

寻找抗战遗址,重温烽火岁月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地市媒体共同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日前正式启动。

即日起,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寻找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寻找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滔滔东江水,巍巍大岭山,见证了莞邑大地上热血儿女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

历史烟云流转,八十余载后,记者沿着抗日先辈的足迹,来到位于东莞人民公园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重温往昔峥嵘岁月——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是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组建和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东莞人民抗日武装,也是东江纵队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模”,是人们对这支英勇抗日队伍的亲切称呼。他们在榴花塔下打响东江敌后抗战的枪声,点燃了东莞人民抗日游击队战争的熊熊烈火。

书生扛枪

烽烟硝硝,山河飘摇。从1937年8月开始,日军接连不断地对广东各地发动空袭和轰炸,东莞的虎门、莞城、石龙、樟木头及东莞境内的广九铁路沿线都遭到日军疯狂轰炸。

彼时,战事声声急。

1938年10月11日,日军炮轰虎门、大亚湾,出动密集的机群轰炸广九铁路及虎门、石龙、莞城等地。

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数日内淡水、惠州等地相继失陷。

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

…………

烽烟起,战意浓。

日军登陆大亚湾的消息传到东莞。10月12日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入侵。

东莞中心县委以东莞县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名义,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0月15日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在县城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指导员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队员基本上是党员及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全队10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在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它的诞生,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的信心和斗志。成立当晚,模范壮丁队连夜进行军事训练。

“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东莞中学的学生和校友,是一支知识分子占大多数的队伍。”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谢向阳介绍,当时能在东莞中学读书的学生,家境都比较好,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毅然走上抗日道路。此前,九一八事变后,东莞的学生们就在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此刻,他们扛起了枪守护家国。

举旗抗日

石龙失陷后,东莞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部分兵力,前往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布防,历时一个月,击退了日军多次渡河进犯。在石碣刘屋村战斗,22名勇士殉国,极大地激发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这时东莞民众都知道模范壮丁队是真正的人民武装,是真正保卫家乡的队伍,模范壮丁队的名称成了东莞老百姓嘴上最熟悉、最亲热的字眼了”。

东莞地区第一位上阵杀敌的抗日女战士陈文慧动请缨参加了这场战斗。她在回忆文章中这样记述:模范队11位烈士的遗体送回莞城,(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中山公园召开追悼大会,数千群众参加。(会场)主席台两边挂着一副挽联,写着“老模初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

到会群众十分悲愤,高呼“坚决为烈士报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追悼大会结束后,模范壮丁队队员们抬着载有烈士遗体的棺材在莞城大街上示威游行。街边涌满群众,群情激昂。这次追悼大会和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发了东莞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许多青年当即要求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寓意为坚决抗日的典范部队。这支最初仅有百余名队员的队伍,在荔枝林中进行整训,于东江畔逐渐壮大,短短数月便发展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英勇抗战事迹仍在流传。“这片土地曾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和操练的地方。”东莞人民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赖巧玲指着石碑附近的一块空地说,当时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在这里活动的,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几间土坯房现已化入泥土之中,踪迹难寻。2016年10月,在遗址处设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以碑石代替年久倒塌的几间土坯房,向世人展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英勇抗战事迹。

(作者:付碧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