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中,东江纵队是规模最大、战果最显赫的一支部队。港九独立大队(简称港九大队)则是其下属最具特色的一支队伍。它是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0年6月,日军已控制华南地区。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悲观地认为:“香港并非英国的切身利益所在,当地驻军无法长期抵挡日军的攻势……从军事角度看,舍弃对香港承担的糟糕义务,英国在远东的处境会更好。”1941年12月8日,日军越过深圳河进攻香港。经过18天的战争,英军宣告投降。在香港抵抗日本侵略的重任,便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身上。
港九大队的建立
早在日军进攻香港前,中共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已决定,当日军开始进攻,便立即派出部队进入香港,开辟一个新的敌后战场。在日军进攻香港初期,该部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先后派出八支武工队进入新界。他们肃清当地土匪,捡拾英军遗留的武器装备,开展抗日宣传,号召村民保卫家乡,建立多个抗日游击基地。
1942年1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并将派进香港的几支武工队统一组成港九大队。2月3日,港九大队在新界西贡黄毛应村成立,大队长蔡国梁、政委陈达明、政训室主任黄高阳。大队下面先后设有短枪队、长枪队、大屿山中队、沙头角中队、西贡中队、海上中队、市区中队、元朗中队、国际工作小组等。
秘密大营救
1941年12月底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封锁交通要道,实行宵禁,大肆搜捕抗日人士。抗战以来转移到香港的抗日文化人面临重大危机。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发出指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抢救出来。
这场秘密大营救陆上主要有东西两条路线。东线是从九龙市区,经牛池湾过九龙坳,到西贡企岭下或深涌湾乘船渡大鹏湾,在沙鱼涌等地登陆,最后转入惠阳游击根据地。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为秘密大营救开路而先行撤离的领导从东线撤离香港。西线是从九龙市区至荃湾大帽山、元朗、落马洲,然后渡过深圳河,穿过梅林坳,最后到白石龙游击根据地。新界元朗十八乡杨家村“适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茅盾、邹韬奋等文化人曾在此停留。还有一条路线是水路经长洲到澳门回内地。
秘密大营救从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起,到1942年11月22日邹韬奋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为止,历时11个月。中共地下组织和港九大队前身的几支武工队先后救出知名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人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等共800余人。其中知名人士有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张友渔、胡绳、范长江、梁漱溟、黎澍等。营救队伍亦营救了少数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家属。
营救行动中,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港九大队前身的几支武工队均发挥重要作用。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例如,经费不足、敌情突然出现变化及与外省文化人语言不通,但他们仍用尽一切办法解决。历经千难万险,他们终排除土匪的干扰,成功闯过日军的岗哨和搜查,将大批抗日文化人及民主人士无一伤亡地护送到大后方。
游击战有效干扰日军战略部署
香港战略地位重要,是日军在太平洋的转运枢纽和海军中继站,亦是日军北上侵略中国内地和南下侵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据点。香港是弹丸之地,日军的“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却直属日本的大本营,并获安排一名中将担任总督,可见日军对香港的重视。港九大队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这战略要地开展农村游击战、海岛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亦使驻港日军和汉奸走狗终日惶恐不安。
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毙伤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炸毁日军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包括英军弃械)、炮6门,缴获敌船至少33艘,击沉4艘,并缴获大批弹药。
港九大队大大小小的战斗有50多次,其中不少战斗惊心动魄。港九大队主要转战在新界农村地区。黄冠芳、刘黑仔麾下的沙田短枪队多次在塞拉利昂下、茶果岭、牛池湾、大滩海、窝塘等地袭击日军,又先后杀死日本特务东条正芝及多名汉奸密探。1944年初,黄冠芳、刘黑仔率队偷袭启德机场告捷,炸毁油库和飞机一架,迫使扫荡西贡、沙田的日军退回市区。
1944年10月一个夜晚,大屿山中队30多名武装人员进入大澳,先扫清周边零散的敌人,然后在内线的配合下,打开伪警察局大门。冲上二楼宿舍。熟睡中的警察听到“缴枪不杀”的喊话,纷纷举手投降。游击队在没有响枪的情况下,成功俘虏30多名伪警察,并缴获39支枪和一批弹药。
窝塘位于观音山山脚下,驻有一个工兵班日军,在那里修筑工事。1944年冬,沙田短枪队经过仔细侦察,于一天夜晚,派遣13名战士潜入兵营,朝熟睡中的日军开枪,将12名日军全部击毙,并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支、手枪1支,弹药及粮食等。
1944年冬,经过严密侦察,西贡中队中队长张兴、指导员梁超率队突袭驻守官坑七圣古庙的日军,歼灭营房内全部日军士兵,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成功粉碎了日军在这一带修筑工事的企图。
1945年5月6日晚上,大屿山中队领导陈满、王鸣带领10多名队员,冲入牛牯塱村日军营房,果敢地开枪射击。此役共击毙6名日军(包括一名中尉军官),并缴获5支步枪、1支短枪、1把剑和一批弹药。
海上中队和大屿山中队、元朗中队的海上武装把大海变成机动灵活的战场,多次击沉或俘获敌船,破坏日军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支持大部队。例如,1945年8月一天的夜晚,海上中队中队长王锦带领三艘战船在大浪口进攻一艘形迹可疑的日军怪船。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击沉敌船,歼灭日军40多名,俘虏2名,缴获6支三八式步枪、九二式日本山炮1门,及无线电收发报机等军用物资。
营救盟军和情报合作
港九大队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哨。港九大队前身的几支武工队就曾参与营救英军战俘。港九大队成立后,继续营救盟军。东江纵队共营救国际友人89人,其中大部分是港九大队营救的。
1942年1月8日,英军赖濂士(Lindsay T. Ride)中校、两名海军军官及华人秘书李耀标从深水埗近海边的集中营逃走。逃亡途中,他们得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武工队协助,先后转移到山寮村、昂窝村,后经海上小队队长陈志贤护送,从企岭下经大鹏湾顺利到达大后方。
赖濂士脱险后,英国军事当局接受他的建议,成立一个专门营救战俘和从事情报工作的机构英军服务团。他还促成英军服务团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改称东江纵队)在援救盟军人员和军事情报工作方面的合作。抗战时期东江纵队与英方的合作,为战后初期中共广东区委“以香港为中心建立城市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1944年2月11日,中美空军混合团空军飞行员指挥兼教官克尔(Donald W. Kerr)中尉在为轰炸香港启德机场的轰炸机护航时,战机被日军击中,他跳伞逃生,降落在机场北面的观音山一带。日军派出千余人搜捕克尔。港九大队以“围魏救赵”之计,通过枪杀汉奸、偷袭启德机场、在市中心散发抗日传单等行动,分散日军的注意力。1944年2月18日,刘黑仔等护送克尔转移,安排陈勋等6名游击队员陪同克尔在石垄仔村的山洞藏匿了两个星期。日军搜捕行动放缓之后,大队再次协助克尔转移到大浪村大队部。3月初,海上中队派两艘船,护送克尔渡海到坪山东江纵队司令部。克尔中尉获救后,在桂林向中美联合航空队领导人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将军提出建议,促成美军和东江纵队合作。
东江纵队向美军提供的情报多由港九大队的队员负责收集。大队情报干事蔡仲敏到西贡、沙头角、沙田、大埔测绘地图,每天整理各中队上报的资料,向东纵司令部汇报,转给盟军参考。大队长黄冠芳派出两名队员混入机场,测定飞机停放点和军火库的位置;市区中队通过渗入敌人各要害部门的队员,收集情报。某些重要情报指定专人负责,系统整理,将敌人的军事机关、油库、船坞、军舰进出港口的情况等,绘制成图,上报司令部转交盟军。
军民鱼水情深
在军民关系方面,港九大队打土匪,抗日军,保护群众利益,他们的实际行动和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下,许多香港市民争先恐后投入抗日军事斗争,不少更是举家参加游击队。有“香港抗日一家人”之称的沙头角南涌罗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罗氏家族曾有11人参加港九大队,其中罗许月、罗雨中、罗汝澄、罗欧锋四姊弟曾担任重要职务,表现突出。
新界乡民誓死保护港九大队的史事甚多,乌蛟腾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1942年9月25日,日军扫荡乌蛟腾村,将村民赶到晒谷场上,逼迫他们供出驻村游击队员下落。村长李世藩、李源培挺身而出维护村民,惨遭日军施以“吊飞机”、“老虎凳”、灌水等酷刑,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李世藩被活活折磨而死,壮烈牺牲,李源培则被拷问至休克。
市区中队中队长方兰的母亲冯芝很支持女儿参与抗战工作,并主动担任义务交通员,时常冒着生命危险传送情报。1944年3月她在运送情报路途中不幸被捕。她在狱中多番遭酷刑折磨,却始终守口如瓶,最终从容就义。2020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将冯芝烈士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在西贡,昂窝村村民凌娘则常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游击队员,因而有“游击队的母亲”之称。她借出自家房屋给军需处办公,又动员两个儿子参加港九大队的工作。1943年初,民运员梁雪英患上大热症,病情严重得连医师也不敢贸然开药。凌娘得悉后马上到屋后把芭蕉树砍掉,榨汁救治她,使其得以康复,继续进行抗日工作。
1944年日军扫荡大屿山时期,港九大队副大队长鲁风正在宝莲寺养病。面对日军架在脖子上的屠刀,寺庙住持筏可大师临危不惧,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不暴露游击队长的行踪,鲁风得以脱险。
1943年5月,大屿山中队中队长刘春祥带领6名班排骨干,乘坐帆船准备到大屿山对岸的龙鼓滩一带开展工作。在沙洲、龙鼓洲一带海域突然遭遇两艘日军炮艇伏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木船被击沉,刘春祥等指战员和船家梁克一家5口壮烈牺牲。梁克一家动用全家赖以维生的木船冒险支持部队抗战的行动,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体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将刘春祥等12 名龙鼓洲战斗牺牲英烈,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港九大队的战斗历史是香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港人的爱国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担当,我们要利用好这笔精神财富,弘扬抗战前辈的爱国精神,大家一起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