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联签约四大类百名创作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沈汉炎 文/图
07-05 09: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7月伊始,东莞新大众文艺又播下了新的种子。7月2日,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举行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发布会。签约的四个文艺项目中,既有深耕传统文化的“名家工作室”,也有聚焦青年力量的“文艺新实力”,还有“签约作家艺术家”和服务新文艺群体的“‘文艺两新’驻创室”。

100名签约作者以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为主体,涉及多个文化艺术门类。这种多层次、全覆盖的扶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莞文艺工作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东莞签约四大类100位创作者

本次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活动,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来,又一次持续为东莞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的具体举措。四个签约文艺项目,100个签约作家(艺术家),多数为素人作者(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涉及各个文艺门类,非常齐整,充分展现东莞百花齐放新格局,反映了东莞新大众文艺星火燎原的新面貌。

“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今年是第二批启动,在47位申报者中精选7位名家,涵盖了书法、文艺评论、工艺、摄影、音乐、动漫等领域,入选对象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东莞摄影界领军人物陈锦波、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获得者刘洪镇、打工作家刘定富等。

“东莞文艺新实力”在52个申报项目中优中选优,以团体扶持的方式优化升级成8个组合项目、对66位青年艺术家给予重点扶持,改变以往文艺从业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中间不乏“00后”青年艺术家。

为扶持民间文艺的创作、交流与传播,今年首次设立“文艺两新”民间文艺人才驻创室,8个扶持对象业务范围涵盖文物修复、剪纸、潮绣、木屐、漆艺、梅花篆字、布雕画、缠花、古装造型等9大非遗门类。

东莞文学艺术院今年还首次签约作家、艺术家,各选聘出10人,多位今年持续走红的“素人写作者”入选,如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马传思、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得者莫华杰,网络作家李焕文(笔名:瓦力)等。东莞文学艺术院将通过创作指导、人才培育、宣传推介、资源互通、跨界融合等方式,激活创作活力,发展壮大新大众文艺队伍,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四个项目总共汇聚了100多位文艺家,就像满天星般闪耀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用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才能,点亮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文艺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一婷对签约活动给予肯定。

为全省文艺工作探索新路径

作为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东莞近年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艺扶持政策。

在东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东莞市文联围绕做人的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不仅留住了本土文艺人才,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创作者扎根这片热土。

其中,创新实施了艺术专业职称评审、文艺名家工作室评审、“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计划、“文艺两新”人才驻创室、签约作家艺术家选聘等系列项目,更是为文艺人才的培育、创作、展示搭建了广阔平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展现岭南风骨的优秀作品。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东莞市文联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改革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的工作思路,创作出更多更好文艺精品,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新时代东莞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高景海高度肯定了东莞厚植新大众文艺沃土所作的创新性工作。他表示,这些举措不仅为东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省文艺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径。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莞广泛发掘培育基层写作者,推动“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走向全国,东莞的新大众写作现象,继宁夏“西海固文学现象”、湖南益阳“清溪文学村庄现象”之后,成为中国新时代文学中的一大文学现象,见证了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为广东文艺争光!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林捷兴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沈汉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