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进驻“中国作家第一村”;“放歌新时代 诵说新辉煌”朗诵展演暨“十年·听见东莞的声音”东莞专场朗诵晚会在北京举行;广东首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文联成立……
东江南部支流河畔,东莞市文联办公大楼静静坐落着,一个个东莞文艺界的好消息源源不断从这里传出。
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围绕文化强市建设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联”字为纲,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统筹好“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引领32000位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积极培育高水平“文艺莞军”,全力打造“东莞创作”品牌,推进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助力城市品质内涵提升。
“放歌新时代 诵说新辉煌”朗诵展演暨“十年·听见东莞的声音”东莞专场朗诵晚会在北京举行
坚持“育人才”目标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去年9月,东莞市第九次文代会明确提出了“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五方面工作目标。
围绕“育人才”这一目标,东莞市文联陆续开展了“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扶持计划、“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东莞文艺论见”系列改稿会分享会等各类活动,探索建立市级文艺名家荣誉制度、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艺人才提升计划及“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多措并举,努力培育一支德艺双馨敢拼能赢的“文艺莞军”队伍。
入选2024年“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项目的青年艺术家黄强表示,东莞市文联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仅提供资金扶持,更是提供了良好成长平台,给予他们巨大的鼓励。
东莞市文联艺术职称评审政策宣讲会。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东莞全市文艺家协会会员增长至32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11人、省级会员1884人,市级会员8363人。国内权威机构对黄泽森、陈玺、莫华杰、丁燕、塞壬等十多位文艺家及其作品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崔臻和、陈启文、李志良等文艺家荣获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家)称号。
与此同时,东莞市文联积极落实中国文联、广东省文联关于艺术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今年,东莞市文联将职称评审工作作为重点改革项目上报东莞市委宣传部,得到了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东莞市2024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重点改革项目七大项目之一。截至目前,东莞市文联已经先后完成艺术职称评审调研,建立数据库,在东莞市人社局的指导下,制定《东莞市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方案》,并开始征集评委组建东莞市艺术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7月31日,东莞市艺术职称政策宣讲会召开,正式吹响了东莞艺术职称评审工作的号角,32000余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两新”将获得稳定、平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认同。
据悉,东莞市文联接下来将持续深化改革,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广大文艺工作者拓展,同时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发挥组织优势,壮大文艺队伍,勇攀艺术高峰。
夯实“全链条”机制 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质量
7月18日,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签约东莞文学创作“全链条”培育项目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据悉,东莞市文联将借助花城出版社提供的专业服务,完善提升文学作品写作、出版、推广、衍生“全链条”机制,壮大“文学莞军”实力,擦亮“东莞创作”品牌,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文艺创作“全链条”机制,是去年9月由东莞市委宣传部会同东莞市文联、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制定的《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提出的相关工作举措,加强对东莞文艺精品创作全链条、各环节的统筹指导,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出一系列“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系列立足本土辐射湾区的文艺活动品牌。
文艺创作“全链条”机制主要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入手,建设“东莞创作”题材库,完善重大项目立项决策机制,建立重点创作项目审读机制,向高平台和跨平台推送优秀文艺创作成果以拓宽展示渠道,完善优秀成果激励政策,奖励优秀文艺作品和人才。
文艺创作“全链条”机制有效地鼓舞和促进了东莞文艺作品的创作繁荣。近年来,东莞文艺创作捷报频传:包括东莞市作家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在内的5项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东莞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可可西里》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获赞誉“以极限写作致敬生命”;由东莞市文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品的广播剧《第一书记》入选“学习强国”全国平台,上线一个多月播放量就已突破十万次;东莞文学艺术院的重点创作项目《国之重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
助力“百千万工程” 推动文艺工作入镇入村
8月8日,《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在位于东莞樟木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官仓社区揭牌。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作家聚居村落,随着越来越多文学资源、创作人才的加入,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文旅综合体,曾经的阳春白雪越来越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作家第一村”只是东莞文艺工作下沉入镇入村的集中缩影。一直以来,东莞文联抢抓文化强市建设和“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机遇,探索文联组织下沉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基础最小单位文联组织,最大程度发掘乡村基层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以文艺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位于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的“中国作家第一村”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早在2013年,东莞市文联成立50周年之际,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镇街文联全覆盖;2016年12月,全国首个古村落村级文联、广东省首个村级文联——企石镇江边村文联成立;今年6月,凤岗镇油甘埔村文联成立,这是广东省首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文联;文艺人才聚集先后造就了“长安文学现象”和“桥头文学模式”等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学高地……随着东莞市文联组织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的逐步完善,文艺事业已然在莞邑大地根深叶茂,涵养一方水土。
凤岗镇油甘埔村文联成立。
今年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之年。东莞市文联深入落实《东莞市文联落实“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推行主席团成员定点联系制度,组织引导各镇街文联、文艺家协会围绕“六个一”开展采风、创作、交流等文艺活动,针对典型镇村特点明确具体帮扶方向和举措。目前,“百千万工程”主题曲《万千故事一首歌》创作基本完成,文艺志愿服务行“送欢乐下基层”文艺精品展演活动已然陆续深入镇街,广播剧《第一书记》再经改稿打磨将向大奖发起冲击……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文联组织发动多个文艺家协会参与“百企百社助百村”活动,一系列送文艺下基层的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如今,东莞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进展井然有序、如火如荼,文艺工作者的身影遍布各个镇街,文艺之花开遍各个社区,书写着“百千万工程”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壮美篇章。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