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社康新韵”筑牢健康堡垒 南山区积极推进基层特色医疗健康服务品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赵崎峰 唐丹丹 文/图
07-01 07: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性,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南山区通过大力推进“社康新韵”行动,以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为目标,按照亲民、便民的设计原则改造社康就诊环境,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具有南山特色的社康建设全过程标准,将南山社康建设标准打造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之一,努力为居民构建舒适、便捷、智慧、生态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丽湖社康。

晚上8点半,南山区粤海街道科技园社康灯火通明,刚下班的程序员陆奇通过 “信用就医” 刷脸完成医保就诊,不禁感叹:“现在社康有夜诊,还能先看病后付费,不用排队缴费,太方便了!” 一句话,道出千千万万上班族的共同心声,也道出了南山区“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改革智慧。

事实上,在南山,从科技园白领到社区老人,越来越多居民正在感受医改“神经末梢”的脉动。一组组跃动的数据,正是“社康新韵”行动最鲜活的注脚——社康数量增至99家,15分钟健康服务圈越织越密;业务用房平均面积从632平方米增至898平方米,从“老破小” 变为“标靓正”;门诊时间从7小时延长至13小时,让 “不请假就医”成为现实……

渔一社康睡眠心理门诊医生为居民提供改善睡眠障碍服务。

党建引领破题攻坚,筑牢基层“健康堡垒”

“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计划被列为《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1号重点工程”。南山区成立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工作专班,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进卫健、规自、更新、住建部门以及各街道办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成立“社康新韵”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小组,制订出台社康建设、管理、服务三方面的标准文件,探索建立社康建设全过程标准,提高社康辨识度,为社区居民带来全新的就医体验。

医疗健康一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民生热点之一。2023年南山两会上,“加快社康机构建设,推进新建41家社康机构的选址工作”由人大代表票决为南山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如“通过多手段、多途径、多种方法,简化业务用房租赁流程,提高社康硬件水平,加快社康建设”“科学统筹现有资源,更合理地设置社康机构选址”等意见建议,为专项监督提供“专业力量”。

聚焦公益普惠“立足点”,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卫生健康局主导,区医疗集团联动社区街道落实,南山医疗集团总部9家社康与9个社区共建“健康示范党群服务中心”。湾厦社康联合社区党委成立“健康党群志愿服务队”,楼栋健康管家、家庭医生服务日、5分钟响应机制……党旗所指,服务所至,真正让“签约一人、服务全家”的承诺落地生根。

“123”标准方案筑基,“新”与“韵”双管齐下

“让每一座社康都有温度、有风格。”南山区以“一社康一特色”为核心,打造既标准统一、又差异有趣的健康空间。

南山区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工作专班组织设计“123”标准新韵方案。

“1”是绘制一张健康地图。以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为目标,探索建立具有南山特色的社康建设标准。

“2”是融合两道“韵”迹——现代与古风融合之韵、温馨与童趣融合之韵,打造中医氛围浓厚、老人儿童友好的有温度的就诊环境。

“3”是创“新”三个理念。高效集约——通过嵌入式设备、复合式收纳、内凹式候诊提高空间利用率;便捷人文——通过自助服务、特需关怀提高就医便捷性;智慧绿色——分区控制、场景调光智慧就医。

作为“社康新韵”建成的丽湖社康用房面积超1000平方米,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设有全科医学科、中医科、口腔科、妇科等科室,以及急救室、雾化室、全套标准化设备。由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采取集约化管理,在设计上打造了具有现代设计美学的高效集约、便捷人文、智慧绿色的医疗空间。除可满足全科诊疗、中医康复、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外,社康还可同时通过区域学科联盟、首席专家工作室和医防融合项目,定期邀请市区级专家下社康坐诊,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社区居民家门口。

从“卫生服务点”到“健康治理枢纽”,构建党建引领健康治理新范式

南山区首创“1+C+N”南山医改模式,实现全区社康中心人、财、物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全市率先将社康建设纳入区委“民生七优”工程,联动卫健、民政、文体等部门资源下沉,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社区治理网络”双融合模式,依托区医学信息中心,打通卫健、疾控、网格数据壁垒,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动态监测覆盖率超95%,2024年,南山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全市排名第一,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为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南山区构建网格数据中心与社康数据共享机制,探索“网格员+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着力实现精确对公卫任务进行分配、精准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2024年,南山区共组建537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同比增长15.48%;新建家庭病床3023张,同比增长30.19%;实现居民签约73.48万人,同比增长11.49%,签约率40.51%;10类重点人群签约32.36万人,签约率达95%。家庭病床正逐步成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分级诊疗目标的关键环节。

从“被动治病”到“主动健康”,打造基层健康服务系统集成样板

一是预防为主,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推动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2024年中医服务共计227万人次,总体中医服务占比达48.32%。二是多点发力,南山区实行医校联动,与南山区足球队、法兰克福(深圳南山)足球训练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与北大深圳医院合作建设粤海文体运动健康中心,推进医体融合;推进残疾康复进社康,为残疾人提供医疗保障、康复等服务;医企联动探索优化人才服务形式、拓展人才服务项目,为全区重点人才家庭提供“送医送药送健康”上门等服务。三是信息赋能。通过“三名工程”成功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韡教授医疗人工智能心电判读团队”区级高水平医学团队,推广AI智能心电判读模式。深化与华为、西门子等企业合作,推进AI医疗、可穿戴设备合作等项目落地,以技术赋能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推进南山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借助AI大模型,初步建成居民360°健康画像。

从“小切口”入手到“大民生”落脚,打造基层特色医疗卫生服务品牌

2024年完成26家社康改造,社康业务用房面积累计增加超过27000平方米,社康平均面积从2020年的698.1平方米增至2024年的898.5平方米。社康一改“老破小”变成了“标靓正”。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创新出台《南山区社康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工作方案》,在完成基本诊疗、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病床)服务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因地制宜拓展了皮肤科、口腔科、妇科、中医特色服务等满足多元需求的专科服务,让各个社康“有绝活”,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更好地解决健康问题。

海滨社康减重门诊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穴位埋线等技术,3个月内帮助70%以上患者实现月减重5%的目标;渔一社康睡眠门诊以“针灸+中药+心理干预”中西医结合模式,使75%的就诊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模式不仅丰富了基层医疗内容,也提升了居民主动就医的积极性。“下班回家就能看中医,医生像家人一样关心我,还能减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海滨社康成功减重16公斤的赵先生如是说。

65岁的欧阳女士因长期工作压力导致严重失眠并伴有轻度抑郁情绪。在渔一社康接受以针灸为主、中药为辅的调理后,她的睡眠质量显著提升:“现在躺下不久就能入睡,半夜醒了也能很快再睡着,整个人气色好了,心情也开朗了。”

“社康新韵”行动不仅是南山区在基层医疗服务领域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方针的有力落实,为全国基层医疗改革提供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南山实践”,为推动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了南山智慧与力量。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赵崎峰 唐丹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