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黄干达,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会长;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福田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发起人;福田区第六届、七届、八届人大代表;2025年2月18日荣获“广东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口述时间:2025年4月25日
口述地点:福田区葵花公寓四楼展厅
1983年,我从基建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当时正在深圳执行建设经济特区任务的基建工程兵31支队,怀着满腔热血踏上改革开放的这片热土。
一、在竹子林的棚屋里种下奋斗的种子
现在的福田区,那个时候还叫作上步区。上步区的竹子林,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然而,眼前的景象与我想象中的经济特区相去甚远。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马路,甚至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我们就地取材,将竹皮子、竹叶子拼凑在一起,搭起了简陋的竹棚。这些竹棚,勉强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可一到夏天,炽热的阳光透过竹缝,烤得棚内像蒸笼一般。
我老家在广东梅县,本以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条件会比家乡好,可现实却是这里没水没电,放眼望去,除了一个小镇,尽是农田、荒山、小山坡和小丘陵,妥妥的一片荒山野岭。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3年9月,一场百年难遇的12级台风,成为我们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台风过后,我们在竹子林搭建的竹棚一片狼藉,形同废墟。
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我学的就是工民建专业,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用武之地。我在心里默默起誓,一定要将专业知识化作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石,盖起成千上万间风雨不动稳如山的好房子,让所有的深圳人都能够风雨无惧、安居无忧。
此后,我和许多基建工程兵战友一起,参与了原上步区0.8小区(现福田区白沙岭小区)和0.6小区(现福田区园岭小区)的“三通一平”和测量放线。这份同甘共苦、协力攻坚的经历,成为我们战友情谊的珍贵记忆。
我的太太也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她和我一样,从军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当时正在深圳执行建设特区任务的基建工程兵,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崛起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1984年,转业后的原基建工程兵曾坐在深圳戏院的舞台下,聆听时任市主要领导讲过这样一番激动人心的话:要将这片土地建成一座拥有80万人口的中等发达城市!这个目标,像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在场每一位拓荒者的心。谁曾料想,四十年后,这座城市的人口竟已突破2000万大关。当年不曾勾勒如此宏图,我们这些建设者更不敢想象。但深圳的奇迹,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二、福田区是我逐梦圆梦的家园
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后,我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前期基建工作,直到1987年离开那里,去参与深圳外贸集团名都酒店的建设筹备工作。
1990年,福田区设立。根据规划定位,福田区将成为新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全市的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和国际交往中心。
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福田CBD的建设快马加鞭。我那颗掩抑已久、躁动不止的心又开始活跃起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毅然决定“下海”——我不愿意过一辈子四平八稳的生活,我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去实现那个藏在心底许久的梦想——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盖出独具匠心的房子,创造更多的资源去照顾好身边的人。
创业的路总是充满艰辛。但是,在福田区历任领导的支持下,在我矢志不渝的坚持下,1998年,我创立的深圳市洲际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终于诞生了。而葵花公寓,就是我敢闯敢试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为了这个项目,我四处奔走,调查研究,结合福田中心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创新设计出了一栋酒店式公寓——葵花公寓,这也是福田区第一家酒店式公寓,创造了深圳服务式公寓的新业态,为后来不少酒店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板。
葵花公寓于2005年11月开工,2008年4月竣工,2009年11月正式开业。我给它取名“葵花”,一是希望它能像葵花一样,向阳而生,充满活力;二是取葵花成熟后低头的寓意,提醒自己和员工,要有尊严地守法做事,低调做人。
事实证明,我们的定位十分精准。福田中心区的企业高管、国际友人,还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都爱上了这里。看着自己的作品为福田CBD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满心都是自豪。
从部队转业到国企,再到“下海”创业,我始终关注着福田的发展。这份对福田深沉的热爱与建设者的责任感,驱动着我持续为这片热土贡献力量,我连续担任福田区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以及福田区第七、八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在时任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到浙江温岭等地调研、参观、学习,创造性提出了“介入式监督的福田模式”,让人大监督提前到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发挥了专业代表的作用,提高了项目质量、节约了时间成本。
担任人大代表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经验阅历与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福田区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具体行动,这是我人生中又一段充满意义的圆梦之旅。
三、将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精神融入城市记忆
我们基建工程兵,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部队。当年,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奉命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移山填海,用汗水和热血塑造了开拓创新、敢打硬仗的“拓荒牛”精神。如今,这些“拓荒牛”大多已届花甲、古稀,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成为我们一个温暖的精神港湾。
2022年6月,在第三届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会员大会上,我被推选为会长。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自己资历浅、资源少、杂事多,是不情愿当这个会长的。但是,当我看到那些曾经的战友蹒跚的步履、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我心里顿时涌起责任与担当。毕竟,基建工程兵是我身上的永久标签,我对那段经历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2018年,为了帮助基建工程兵中的困难群体,我和战友们一起发起成立了深圳慈善会关爱深圳拓荒牛专项基金,我以公司名义捐出100万元。后来,又成立了福田区退役军人关爱基金。
当选会长后,我提出了“光荣基建兵、快乐拓荒牛、幸福深圳人”的口号。曾经,基建工程兵改制后,一些战友面临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得知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建设退役军人“关爱综合体”——深圳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我毫不犹豫地拿出葵花公寓四楼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这里有基建工程兵深圳拓荒史展厅,有老班长谈心室,还有老兵书吧、咖啡屋、饭堂、驿站……每个月,我们都会为老兵们集体过生日;中秋、端午,大家一起做月饼、包粽子、包饺子,热热闹闹的,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生活。这里,成了老兵们的心灵家园,帮他们找回光荣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参观,传承“拓荒牛”精神。
2023年1月,我作为福田区第八届人大代表,提议将基建兵“拓荒牛”精神融入城市记忆,在福田建一个“拓荒牛”公园。毕竟,来深圳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里,16000多人都分配在福田,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来讲述部队与这座城市的故事,铭记我们的贡献。
让我欣喜的是,2023年6月,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给予了我细致答复并逐步落实建议。负责单位将拓荒牛精神相关主题融入了较为契合的深圳市民公园奋斗广场、幸福广场。在重要时间节点,以弹性、科普、互动的手法,巧妙地融入拓荒牛元素,引导市民通过自然的方式,感受和学习拓荒牛精神。此外,2023年9月,一座以基建工程兵为创作原型的三人雕塑《投身改革写忠诚》正式落成在深圳市民中心南广场公园东南侧,成为传承深圳拓荒精神的文化新地标。
深圳,从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为国际化大都市,不过短短40多年。40多年,福田早已融入我的生命。这里是我的家,是我事业的根基。作为“首善之区”,福田虽面积不大,却实现了惊人的产值,这里的人们更是充满智慧与热情。如今,福田提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我坚信,在未来的竞争中,福田定能一马当先,走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我虽然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依旧满心期待,不遗余力,继续为这片热土添砖加瓦。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