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献策助振兴!336名南山学子赴连平开展教育帮扶交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钟飘云
06-23 09: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推出“山河守望,南山少年迈步振兴路——2025年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交流活动”,来自区内21所中小学的336名学生和42名教师分批前往河源市连平县开展交流,以教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少年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实践书写担当,在连平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振兴探索。

开营仪式

产业调研,直面传承发展

抵达连平首日,师生们通过开营仪式、破冰游戏和团队价值契约海报设计活动迅速融合。随后,学生们走进连平南山产业园轩德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近距离观摩手办生产的雕刻、上色等工艺流程,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认真了解一件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链条。通过与企业人员交流,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产业振兴对乡村发展的推动力。

参访企业

在绣缎镇塔岭烈士陵园,师生们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默哀致敬,聆听英雄事迹,缅怀先烈,厚植家国情怀。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示范村金溪村,学生们深入了解稻谷变成大米的全过程,还深入田间,观察水稻生长环境,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以小组形式走村串巷,开展田野调查,与村民、村干部交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情况。此外,学生们还参与了编织“友谊手绳”活动,享受劳动的乐趣,将手工作品赠送给新结识的伙伴。

开展田野调查

情系连平,探秘振兴密码

师生们走进南山区教育局对口帮扶的连平当地学校,与当地学子展开一场成长对话。两地少年通过协作游戏互动交流,增进友谊。南山学子还走进忠信镇花灯博物馆,从竹篾扎骨到彩纸裱糊,从传统纹样到现代创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忠信花灯的制作技艺。同学们屏息凝视,指尖轻触灯面上栩栩如生的图案,惊叹道:“原来每一盏花灯都在讲述客家故事。”随后,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同学们动手学习制作非遗花灯,用指尖的温度接通文化传承的脉搏。

走进南山区教育局对口帮扶学校

学习制作非遗花灯

此行中,南山少年还探访了具有浓厚客家文化特色的茶壶耳屋。他们手持“时空解码”任务卡,在围屋的角角落落寻找客家文化的密码:排水系统的科学智慧、夯土墙的百年坚守……随着一个个建筑奥秘被揭开,古老围屋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团队还参观了富乐村裕民养鸡场,观摩规模化养殖的成功经验,了解这一产业振兴的典范项目,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探访茶壶耳屋

参访当地养鸡场

献策振兴,分享少年智慧

在五天的学习活动中,南山少年聚焦连平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实际难题,运用课堂所学及人工智能工具,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自选题,通过PPT和VLOG进行了展示。

从《生态红色连平之旅》到《连平高山茶的“出圈”路》,从《从非遗传承——如何让传统手艺复兴》到《客家围屋的新生》,从《“桃”醉家乡》到《一粒大米的旅程》,学生们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如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积极献计献策。从生态旅游到特色农产品推广,从非遗传承活化到古建筑利用……汇报中,连平的青山绿水与南山的创新活力在学生展示的屏幕上交织成诗。“我们建议用历史剧本杀和角色扮演还原客家围屋故事”,“可以开发‘花灯研学套餐’带动文旅经济”,有小组甚至绘制了详细的茶产业基地产销流程图,将五天的观察思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振兴建议……滚烫的建言从各小组汇报中频频涌出——这些南山少年,以 “问题解决者” 的姿态,把课堂所学熔铸成赋能乡村的实践智慧。

鲜活课堂,躬耕实践教育

育才三中邱婧涵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对学生们来说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成长之旅。在连平,他们亲手触摸乡村的脉搏,将产业基地、非遗工坊、田间地头变为“鲜活课堂”,有效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责任感,理解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看到孩子们在田野调查时认真记录数据,在非遗工坊里虚心学习技艺,在汇报中大胆提出创意方案,我深深感受到实践教育的强大力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教育真正走出校园,扎根生活。”

“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在调研中思考,在实践中献策,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振兴之路,返程时,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的不只是非遗手作,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振兴答卷’—— 这份答卷上,既有对塔岭烈士的精神传承,也有对产业基地的理性分析,更有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南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交流跨越270公里,是南山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为城市少年认知乡村、两地青少年增进理解、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钟飘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