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黑科技”解锁污泥“变形记”:从“废弃物”到“资源库” | 寻访福田“小巨人”

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文/视频
07-11 14:0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行业内打造可复制的“深圳低碳方案”。

(视频剪辑:肖邦昊)

洗碗池、马桶、淋浴间……每天一座城市都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而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泥。据统计,2024年深圳市各水质净化厂污泥产生量为247.94万吨,日均6774.18吨,相当于12架巨型客机的重量。

一直以来,污泥处理和处置都是城市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不仅因其成分复杂,脱水难度大,还可能含有重金属,如处置不当,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何将污泥变废为宝?深圳市深水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水生态”)利用多种“黑科技”,让污泥实现了“变形记”。

行业首创干化“神器”

给污泥脱水“瘦身”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看起来像潮湿的泥浆,含有大量水分、有机物质、微生物等成分,主要在污水、自来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深水生态首席工程师孔云华博士科普道。

作为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污泥脱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据孔云华介绍,刚产生的污泥含水量高达98%-99%,需要通过机器进行浓缩、脱水、干化,最终将含水量降至30%-40%。“挤干水分的污泥,体积可以缩小到原来的1/30(脱水至40%含水率计),从稀泥浆变成干燥的沙土状,既省运费,还能避免沿途滴漏污染。”

干化脱水后的污泥。

事实上,污泥中的水分以多种形式存在,给污泥脱水“瘦身”并非易事。在过去数十年的运营过程中,深水生态发现市面上传统的脱水、干化设备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对此,深水生态自主研发并推出了行业首创的“多能源耦合低温带式干化机”。

深水生态公司在行业首创的“多能源耦合干化机”。

“这台设备集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水源热泵-相变储热及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构建起复合式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在污泥含水率稳定控制在40%以下的同时,‘低谷储热、高峰用热’策略能够使得处理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30%、运行成本大幅降低。”孔云华介绍,该设备年运行时长可达到8000小时,相比传统设备运行更稳定,效率更高。

目前,这台污泥干化“神器”已经在深圳市五指耙自来水厂成功应用,拟打造国内首个排泥水全量资源循环示范区,单台设备满负荷运行状况下,年减碳量可达200吨以上。

一站式处理城市固废

11类固废“花式变宝”

不仅自主研发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市政污泥、自来水余泥、粪渣等各类固废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多款核心装备,深水生态还创新性构建了城市固废系统解决方案——生态资源循环中心,在全国首创湿垃圾和污废水协同处理模式。

生态资源循环中心示意图。

“以前处理每一种固废,都需要单独建厂,而生态资源循环中心可以协同处理市政污泥、厨余垃圾、通沟污泥、粪渣等多种城市固废,可谓‘多快好省’。”据孔云华介绍,生态资源循环中心可实现用地、水、固、气、能源、运行“6大协同”。

首先是“省土地”,湿垃圾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协同处理可减少30%-50%的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水质净化厂或工业废水设施预留用地和周边市政设施用地,实现设施资源化、集约化,减少重复性投资建设;其次,协同处理借助现有设施就能快速落地、快速投产,快速提高处理能力。

协同处理可实现“变废为宝”。

在协同处理过程中,城市固废也开启了“变废为宝”的旅程。例如,厨余固渣等湿垃圾压榨液中含有大量优质碳源,可以辅助污水厂污水处理“脱氮”,节省碳源费用,而压榨固渣则可以与其他固废一起协同发酵成为营养土、基质土,用于土壤改良、植物养护等;协同水厂栅渣等,应用生物干化技术还可以制作成RDF(生物质燃料棒),用于焚烧发电。

“据初步测算,生态资源循环中心可将土地产出率提升20%,同时协同方式也大幅减少了废弃物处理处置时的碳排放。”孔云华表示,深水生态正在积极推进罗湖、福田生态资源循环中心建设。

福田“小巨人”引领行业新方向

“在传统观念里,污泥是有害的废弃物。而我们更希望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起来,通过我们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将行业引领向资源化、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孔云华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在行业内打造可复制的“深圳低碳方案”。

孔云华(右二)在深水生态福田污泥扩能项目了解低温带式干化机生产情况。

截至目前,深水生态自主研发的多能源耦合低温带式干化机、国内首创的多功能化粪池疏通车、自检测型污泥刮板输送机等核心装备,均已通过国家级协会“国内领先”科技成果认证,累计获得知识产权90余项。

成立于2014年的深水生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务院科改示范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在深圳福田成长起来的“隐形冠军”,深水生态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福田的创新氛围和科研环境。

“福田区作为深圳的创新高地,通过政策、产业、人才、资本的多维协同,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深水生态也长期从中受惠。”

据孔云华介绍,公司的产品创新中心入驻了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国资国企产业创新中心,借助这一平台,深水生态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福田区对我们的助力非常重要,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整个行业的链条在逐渐打通,加速了我们的技术落地转化,在全国打造‘示范样本’。”

(文中配图由受访企业提供)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文/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