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八点,指挥家吕绍嘉、钢琴家周善祥将携手深圳交响乐团,聚焦浪漫主义核心,于深圳音乐厅奏响勃拉姆斯《约瑟夫·海顿主题变奏曲》、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C大调第二交响曲》这三部里程碑式作品,展现德奥音乐传统的深邃魅力与情感力量。
作为享誉国际的指挥大师,吕绍嘉曾赢得法国贝桑松、意大利佩德罗蒂和荷兰康德拉申三大国际指挥大赛首奖,与世界多个知名交响乐团、歌剧院多次成功合作。钢琴家、作曲家、管风琴家周善祥活跃于国际舞台长达20余年,是一位融合了神童传奇、跨界天才与深厚艺术造诣的音乐家。5岁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进入古典乐坛;13岁获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青睐并收为弟子,布伦德尔盛赞周善祥为他见过的最伟大的天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约瑟夫·海顿主题变奏曲》,是这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1873年的经典交响乐作品,被誉为勃拉姆斯“纯管弦乐处女作”的杰作。据传,其主题取材于海顿的一首木管八重奏,该八重奏也被称作《圣安东尼赞歌》。勃拉姆斯借此作品,既向海顿表达了敬意,也展现了自身对古典音乐形式的深入探索,这种主题变奏形式亦成为其音乐创作的代表性手法。作品旋律动人,变奏手法丰富多样,各乐章各具特色,乐章间的衔接尤为精妙,使得整部作品结构严谨且富有戏剧性,彰显了作曲家非凡的创作造诣,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古典形式的传承与发展。这部作品至今仍是世界各地音乐厅常演不衰的曲目。
罗伯特·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54位列“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之一,是作曲家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凝结着他炽热的情感和高度的创作热情。该作完成于1845年,正值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这部被后世称为“爱情协奏曲”的作品,是舒曼献给爱妻克拉拉的永恒情书。作品共分三个乐章,主题鲜明,传递出舒曼的生活理想及其为之奋斗的信念。克拉拉不仅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源泉,更是其最完美的演绎者。该协奏曲迅速成为舒曼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并当之无愧地跻身贝多芬之后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钢琴协奏曲之列。本场演出中,周善祥将用兼具理智深度与诗意灵感的琴声,带观众领略这部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的典范之作。
创作《C大调第二交响曲》时,舒曼深陷忧郁症及健康恶化的困扰,故此曲从1845年底开始起稿,直至1846年10月才完成,同年11月5日由门德尔松执棒,在莱比锡布商大厦首演。这部交响曲深刻展现了人生与命运中的苦痛与抗争,这与舒曼创作此曲时正被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折磨息息相关,其悲怆心境在这部规模最为宏大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流露。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开篇铜管奏出的圣咏动机,如同从贝多芬阴影中走出的脚步声;谐谑曲乐章是他与躁郁症共舞的狂想;最动人的是慢板乐章中双簧管与弦乐的对话,那支被舒曼称为“忧郁巴松管”的旋律,实则是向舒伯特《伟大交响曲》的致敬;终章将进行曲与圣咏熔铸成全新的音响宇宙,启发了后来的布鲁克纳与柴可夫斯基。当现代听众为马勒交响曲的庞大结构惊叹时,不应忘记——正是舒曼在1846年,首次让交响曲成为承载灵魂重量的史诗。有评论家将其誉为舒曼的巅峰之作,其配器手法亦堪称浪漫主义特征的典范体现。
(深圳交响乐团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