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快到了,你家贴对联没?贴窗花没?贴年画没?
读特今天跟你分享今年过年的最潮装饰品:门神!如果你家门口还没有一对文门神或者武门神“镇守”,那就赶紧去置办吧!
民谚云:“二十八,贴年画。”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要贴春联、年画、门神。不过时至如今,春联几乎家家都买,剪纸窗花也常见,但门神早已悄然消失,好多孩子们估计什么是“门神”都不知道了吧?前不久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小门神》中,我国最古老的门神郁垒和神荼都感叹“神生也艰难”——因为越来越没人贴门神了,他们被迫在天庭接受“下岗培训”……
门神年画陪你“大过猴年”
今年,情况不一样啦!包括门神在内的各种传统年画,卯足了劲“原力觉醒”。除了一直专注发掘传统文化的台湾《汉声》杂志例牌出版年画杂志《大过猴年》外,我国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不少商家都推出了各式木刻年画,在网络商城买家众多。
市面各种年文化产品
年画杂志“大过猴年”
而一套蕴含文化气息的“深圳造”雕版年画也成为朋友圈焦点: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门神线条灵动、造型古雅;而“福”以字为外框,内有鹿的造型,刻“福禄双全”四字。
雕版木刻门神
雕版木刻“福禄双全”
该年画设计师、木卫二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CEO刘飙告诉记者,这套年画由“泰州第一刻图”宋金荣操刀,手工木刻雕版,用“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出品的手工宣纸拓印,印墨用的是高档窑烧松烟墨。从设计、读稿、备版、刮板,16道工序才能产生一张“中国好年画”,而且由于纯手工印刷,墨浓墨淡、手轻手重,以致没有两张年画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雕版手作的珍贵之处。
“现在市面上的福字和门神不是烫金属相就是福男福女,变形夸张、制作粗糙,让我这个北方人很是遗憾。”去年,刘飙在深圳文博会买雕版书时认识了宋金荣师傅,听他感叹这门手艺越来越少人传承,而且工种很苦、不赚钱。
“好的工艺应该赚得好的价钱,这样传统工艺才能存活下来。做年画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帮宋师傅一把,同时也希望有商业空间。”刘飙说,雕版年画各地也有,但像这种现代版的很少见,虽然只印了1000套,但实体店和微店销售非常火爆。
用创意做“捡拾”
“这几年来各种传统节日慢慢都有公众假期了,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就有人琢磨了:以前的春节怎么过的?这样一追寻,年画、剪纸,雕版木刻手艺就被重新捡起来了。”刘飙这样看待传统手工艺的“原力觉醒”。
深圳“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也认为:“传统的回潮是因为传统的自然美好。当我们快到不知道该要什么的时候,总会慢下来回归原点、回归传统。”
如今,“捡拾”传统手工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尤其在“设计之都”深圳,打通了现代创意的手工艺品,更是屡屡掀起“最炫民族风”,商业潜力看好。
不久前,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老窖”跨界推出创意文化酒,在酒品外包装限量推出全国剪纸大师代表作。而一直致力于保护活字印刷的“字在”,则在猴年到来之际推出了猴年双面相框、铁艺“做一只自在的猴子”和香薰台“坐看云起时”,产品上的活字印章可以根据名字定制。
活字+铁艺“做一只自在的猴子”
“大过猴年”中收录的猴玩具
“这个时代物化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而传统与精神力的稀缺,让我们不得不用爱和创造力来做捡拾。”刘美松说。
老家山西微信自媒体掌门人乔呆呆今年则策划了一本根据二十四节气编制的节气历,把节气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在他看来,只有让一大批文化人介入,让传统工艺在创意中苏醒,才能传承下去。“任何传统的东西,不经过创意再造,迟早是要失传的。”
“回家把年过好”是正道
也有一派不同的观点是:拥抱市场,会不会让传统手工艺“变种”?手艺人那些不计成本的精雕细琢,和现代商业是不是天然的冲突?
“收藏是最直接也是最笨拙的方式,因为收藏不会再生。”刘美松认为,传统手工艺活下来最终要靠商业引导带动,只有分享于大众才会成长于大众,这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不二途径。“在深闺必将腐朽,变通并归还大众才是未来。”
不仅手工艺要打通现代生活,传统民俗也应该走进生活。《汉声》杂志创办者、一直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风物发掘传播的黄永松,说得非常浅显:“先回家把年过好!”
在他看来,传统跟现代断层的衔接,最重要的就是过年过节。“大人不要只管发压岁钱,还要讲究点仪式。比如让孩子写点毛笔字、画张年画、做个剪纸、说句祝福的诗词。这个过程中,要准备笔墨、要学会使用工具,‘传统’就自然回归了。”黄永松说。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