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人间烟火 笔底四海风云 ——《深圳特区报》创刊杂忆

邱盘连
05-19 15: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天刚蒙蒙亮,一轮朝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在通新岭十一栋,虽然没有庆祝活动,但全报社人员的心情格外兴奋。因为这一天,是全国首份特区报《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之日。

报社员工都抢先阅读创刊号,紧接着,大家按照预先安排和分工,忙着同一件事——协助发行创刊号的《深圳特区报》。虽然当时已成立了发行部,但众人还是以发行创刊号为荣,纷纷领了一捆一捆报纸,或手抱、或用自行车驮着,前往自己熟悉的单位派送给大家阅读。

当时新市委大楼刚刚竣工,我用自行车驮着一大捆报纸,前往新市委办公楼,先上到五楼市纪委办公室。因为上一周我刚采访了他们,第二版头条就刊发了我写的新闻:

积极贯彻《紧急通知》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破除障碍建设特区

看了这篇报道,纪委的同志都十分高兴,这是他们的工作首次登报。纪委书记曾玲(女)还夸赞了我一通,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看完报道后,曾书记真诚地说,办报纸很辛苦,请代向总编辑张洪斌同志问好。

精心筹划创刊号

滔滔纵论刘海粟

记得《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前夕,受深圳市委领导的盛情邀请,中国老一辈著名画家、书法家、教育家刘海粟,专程来访深圳,住在新园迎宾馆。市委宣传部长李伟彦和首任总编辑张洪斌特地前往拜访,并恭请他为特区报创刊题词。他欣然提笔:

摄影部记者按原字体大小拍摄了照片。有幸获得一张的我,在报社搬入刚建好的新大楼后,特地放在办公桌上,用一块玻璃板压住。当年,到我办公室的人几乎都必注目欣赏一番。

刘海粟,江苏武进人。民盟盟员,近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在实践西洋美术教学中,刘海粟采取了不少革新手段。其中最重大的贡献:在美术教学课堂上使用了裸体模特,并在学校实行了一套人体模特的课堂写生制度,运用人物造型作为基本功训练。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还遭到各种指责和辱骂……

争论持续了十年,使用人体模特终于被中国美术教育逐渐接受,可以说,这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胜利。

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将“中国画”这一门类纳入正规现代教育体系的学校……

在实践西洋美术教学中,刘海粟采取了不少革新手段。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将“中国画”这一门类纳入正规现代教育体系的学校……

他还十分喜爱写作古典诗词,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十上黄山就留下数十首古诗词。一九八二年,八十七岁高龄时南下广州,写下《金缕曲·穗城街头画棉》,其中有一句:“千秋盛事难枚举。”

张洪斌总编辑除了比较详细介绍刘海粟大师生平突出事迹外,他还激情满怀地朗诵了刘海粟这首古典诗词。

紧接着,他又逐句解说刘海粟的题辞:

纸上人间烟火,就是寄望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紧密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所想,报群众所盼……

笔底四海风云,就是要求新创办的特区报要视野广阔,精心报道经济特区的新做法新经验,还要多报道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及时报道全世界的重大新闻……

张洪斌同志毕竟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当时,给大家的印象是站得高,看得远。每听他一次讲话,都深感获益良多。

就创刊号四个版的具体安排,张洪斌总编辑曾召集总编室及各部门负责人,从五月初起陆续对四个版的主要内容进行过仔细的讨论,还在十一栋后面草棚饭堂召开全社员工大会进行动员……

图为总编辑张洪斌同志跟报社部分骨干讨论创刊号版面安排

特色鲜明创刊号

多项首创留青史

《深圳特区报》创刊前,1981年6月6日首期试刊,接着6月20日、8月8日、9月9日、12月24日,又陆续试刊,一共试刊五期。其中,第五期还出了对开8个版。

张洪斌同志一再强调,五期试刊的优点一定要保持和发扬,同时还应把创刊号办得更精彩。他多次召集总编室负责人陶牧及各采编部负责人一起逐版仔细研究。

记得他还满怀深情地一再鼓励大家:我们就要像刘海粟大师那样,敢于大胆创新!

今日,我又把试刊号四个版找出来,逐版反复阅读。

一版:


头题——

11国40家公司投标南海油田

深圳赤湾建设最佳后勤基地


报头下方

文锦渡

后海湾 建新区

二十六亿展宏图


左上角一幅彩色大照片

深圳友谊餐厅超级市场一角

(超市当时还是新鲜事)


照片下方为社论

别开生面的有益尝试

兼论经济特区并代发刊词


而社论下方

为一幅深圳上步电子大厦的照片


一版共发七篇文字稿和二幅彩色照片,而下方还刊发十公分通栏房地产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社论仅有一千五百多字;一版而且配有两幅彩色照片和十公分通栏彩色广告。

二版:


右上方为刘海粟为本报的提辞;


头条是本人写的文字稿:

积极贯彻《紧急通知》

该版共安排十一篇文字稿及三幅照片。


另外还有英文《中国日报》等六幅祝贺本报创刊的广告。

三版:


世界经济专版


头题:香港房地产行市看好,


二条:石油价格波动面面观,


三条:世界经济特区一瞥,


四条:开发南海油田香港得益匪浅,


五条:港警破获伪造人民币工场,


六条:新港督尤德


该版共发十一条文字稿、二幅照片及《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及广州海珠区等五幅祝贺本报创刊广告

四版:


头题为国家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的文章:

难忘的深圳


二条:香港著名文化人曾敏之古体诗《特区吟》


三条:著名作家杨沫的散文

向往


一共刊发文字稿八篇及照片二幅,下面还有十六公分通栏祝贺广告

旧报新读情悠悠

期望媒体再辉煌

《深圳特区报》创刊虽然过去40多年,但创刊号留下的诸多记忆,仍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首先,报头红色,全国独此一家。国内报纸按惯例遇有特大喜事,报名才改为红色,事后恢复原样。而特区报的报名,从试刊起就鲜红色,一直如此。

其次采用竖排和繁体字。主要是为了适应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阅读的习惯和海外宣传的需要。寄望创刊伊始,就能起到“开门红”的效应。事情确如所愿:

“不久前,我和周鼎同志到英国招商引资,带了一大捆《深圳特区报》去,一拿出来,就被华侨抢光了。他们反映,我们深圳的报纸和目前中国各地报纸不一样,很有特色,有看头。”

这是1983年8月,深圳市委下文任命深圳特区报社首届领导班子,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时,市委常委邹尔康讲话中说的。(详见拙作《金风集》第20页)市领导介绍这段情况时,真可谓喜形于色,对特区报创刊以来的宣传颇为满意。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听后内心也喜滋滋的。虽然于1986年5月1日起改用简化字,1987年元月一日由竖排改为横排,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从试刊起就考虑到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这一良好旨意。

再有,从试刊第一期起,到正式创刊之后,一版就刊登广告,这在当时也是石破天惊之举。

第四,紧紧服务改革开放,率先开辟世界经济专版。

从试刊起,本报就对国际市场率先开辟专栏进行报道和介绍。为了适应特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五期试刊中都设有“港澳市场”等专栏,对国际市场的金融、证券、商品、房地产等方面进行报道,很受企业和经济界人士的欢迎。

从1982年正式创刊起,就开辟了“世界经济”专版,每期见报,雷打不动。这在当时从中央到省市党报中,是独一无二的。该版从第一期起,就开辟了“世界出口加工区”专栏,连续报道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工和免税区建设和运作、经验等等。当特区提出引进新技术时,就开辟“新产品”、“新技术”专栏,当我们了解到新崛起的企业家想学习境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时,就开辟“企业经营术”和“世界企业家”专栏,特别受企业和经济界人士欢迎,许多单位和企业家经常把报纸剪下来,贴起来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版,一度成为本报一道亮丽的“招牌菜”。

该版之所以办得如此出色,首先是本报从正式创刊起,就设立了港澳记者站,专司港澳采访工作。同时,基本不用新华社通稿,通过各种关系,约新华社驻东京、西德等国家和地区的记者为本报撰写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稿,可读性特别强,很受读者追捧。

本报创办的“世界经济版“已成为内地和一些特区的学习榜样之一。如《珠海特区报》、《海南日报》等也先后创办了”世界经济“版。

……

旧报新读,情思悠悠。而今,媒体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期待后辈报业人员竭尽心力,让《深圳特区报》这块金色招牌,重放光彩!!!

注释:

1、1982年4月,中共深圳市委下文,委任张洪斌为《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2、1983年8月20日,中共深圳市委正式下达文件,委任报社首届领导班子,成员共7人。张洪斌为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作者为深圳特区报原副总编辑、原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作者:邱盘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