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午9点,一名男子在深圳洪湖公园西门跑步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随后倒地并失去意识。正在例行巡逻的安保队长赵大娃突然接到对讲机紧急呼叫:“发现一名游客晕倒,情况危急!”作为拥有丰富急救经验的安保负责人,赵队长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他与三名队员迅速抵达事发现场,只见一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面色苍白,毫无反应。
“现场判断该游客已经无意识、无呼吸,心搏骤停!”赵队长当机立断展开心肺复苏,同时指令队员:“迅速取来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短短4分钟内,AED设备被及时送达现场。经过自动分析,设备建议立即实施电击除颤。赵队长熟练地操作设备,随着两声“嘀”的警报解除音,除颤成功。赵队长表示,除颤后这名男子随即恢复了微弱呼吸和心跳,这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而在场的市民也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协助保持气道畅通,有的为患者采取保暖措施。120急救车到达后,患者被迅速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救治。
由于抢救及时、流程规范,患者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恢复状况良好。赵队长感慨:“这次成功救援离不开整个团队的专业培训与市民的高度配合。我们日常每周都会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就是希望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急救知识的普及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回馈。
清明假期时,一名乘客在深圳地铁罗湖枢纽交通层口岸区域突然晕倒。事发时,保安员接报后1分钟内赶到现场,确认乘客处于无意识状态。保安队长与物业值班主任在1分钟内赶到现场,经检查判断乘客无心跳、无呼吸,随即开始心肺复苏、安排人员取来AED并拨打120。整个救援过程迅速且精准。这两起案件,足以可见许多深圳人都有急救方面的学习基础。
近年来,深圳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急救培训、公共场所AED配置、创新宣传模式以及政策支持,推动“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社会氛围形成。从急救培训进社区到地铁“急救专列”的知识普及,从AED全覆盖到急救立法保障,深圳正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急救网络,让市民在紧急时刻能够伸出援手,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多一个人会急救,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免费急救培训名额供不应求
日前,记者从深圳市急救中心了解到,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面向全市年满18周岁的市民开展的2025年免费公众急救培训课程,又开课了。2025年免费公众急救培训,采用的是深圳市急救中心为零基础的市民量身打造、自主研发的初级救护员课程。参训学员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便能迅速掌握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异物卡喉的急救、紧急翻身等急救技能。经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的学员,将会获得由深圳市急救中心颁发的初级救护员证书。
今年跟往年一样,10980个免费急救培训名额将分为多个批次,在培训开展期间的每周四上午11∶00在“深圳急救”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下一批次名额,当培训人数达到10980人后,报名系统将自动停止,市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心选择一个时间段进行报名,不用扎堆抢名额。
笔者有幸体验过为时7个小时的全方位急救知识与实操演练培训,震撼且感动。每一次急救都是对生命的珍视与拯救,而广泛培训目的就在于当遇到性命攸关的时刻,有更多市民能凭借专业技能勇于出手救人。
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4分钟”之说,实践证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几率下降约10%。如果只打120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就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十分重要。笔者参与的培训中,老师先是逐步拆解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按压位置、按压节奏等细节。随后笔者便要使用人体模型进行实操练习。首先,打开膝盖与肩同宽,十指叠扣,掌根按在双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伸直双臂,用腰部力量向下形成压力。辅训老师开始念:“01、02、03、04……”伴随着清晰的按压节奏,笔者一下一下地按压。一组5轮心肺复苏下来,回到座位上笔者感觉有些气喘,手腕也发酸,心肺复苏真是个体力活!
“心肺复苏是万用起死回生术。”培训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这样强调,但是除了掌握胸外按压、了解人工呼吸的技巧和方法,培训中笔者还重点学习了如何操作AED,因为尽早使用AED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在深圳公共场所配置的AED,可能会有各种颜色和样子,但是它的使用方法其实差不多。”培训老师说。
两位辅训老师打开一台AED教学机,共同演示使用方法——开机,按下“开启”按钮或电源开关,取出电极片,如有贴膜,应先撕去贴膜,按照电极片上的图示粘贴电极片,这里可以遵循四字口诀原则,即(患者的)右上左下。贴好电极片还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大喊一声“请大家离开”。此处的“离开”不是指扭头走开,而是让围观人群和贴了电极片的伤患保持一定距离:一来,电极片此时正在分析伤患的心律数据,以免干扰分析;二来,当分析结果显示需要除颤,那么接下来放电键会连续闪烁,施救者需再次高喊“请大家离开”,因为AED要给予伤患电击除颤了。假如有人挨近伤患,有可能会被同时电击到,是非常危险的。
除颤完成,则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除颤可以极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那如果AED自动识别后显示不需要除颤,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人提问。“如果经过识别,倒地伤患确定发生心搏骤停,AED显示不用除颤,那我们不要关机,继续心肺复苏。还记得刚刚的知识点吗?心肺复苏之间的间隔不能超过多久?”培训老师说。
“10秒!”大家齐声回答。
使用AED放电一次后,不需要关机,也不要取下电极贴片,继续对伤患实施心肺复苏。大约两分钟后,AED会自动再次启动,如此循环,AED和心肺复苏一起,能有效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可谓双剑合璧。
2025年4月27日,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全市13个公众急救培训基地举办的“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宣传活动”,在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提前完成。据统计,全部192场活动,共计有11491人参加。
国内领先的“10分钟急救圈”
深圳市急救体系以“高效、智慧、全覆盖”为目标,依托“统一指挥、分级响应”模式,由深圳市急救中心统筹,联合全市网络医院、急救站点、移动ICU等资源,构建了国内领先的“10分钟急救圈”。其中,市急救中心负责120调度、质量控制、培训考核。深圳全市目前已有100余家医院纳入急救网络,含28个急救分站。
作为一座科技之城,深圳还建立了专属的智慧急救系统。其中,5G+急救系统由车载设备实时传输生命体征数据,实现“上车即入院”。而一键呼救系统则通过“深圳急救”小程序实现精准定位、视频指导自救。近些年,常有“驴友”受困山中,深圳采用航空救援模式,启用直升机多次进行成功救援。笔者所体验的急救培训,更是年均惠及市民超10万人次,无数普通人掌握了心肺复苏(CPR)技能。
“但是假如用了AED也采取了心肺复苏,人还是没有救活,又该怎么办呢?伤患的家属会不会埋怨我们急救做得不对?”即便已经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或许也有人会心生疑问。“最新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培训老师的话,为大家心中的疑虑松绑。
深圳市急救中心指出,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时除了尽快拨打120,尽早实施“心肺复苏+AED除颤”能够大大提升抢救的成功率。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AED除颤”的心脏复苏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大于60%,6分钟内大于40%,8分钟内大于20%,10分钟以上的成功率趋于0。另外,如果附近没有AED或AED未到达之前,第一目击者如果懂急救、会急救,能够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120调度员的指导下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一样可以做“救人英雄”。
据深圳市急救中心消息,深圳自2017年推出“公众电除颤计划”,开始在公共场所大规模配置AED以来,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公共场所共有4.3万余台AED,分布在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康等公共场所,覆盖率位列全国第一。另据统计,深圳市民已用这些AED成功挽救137人的宝贵生命。
当普通人不断用急救知识、AED救起身边人的同时,医疗急救体系也在加速建设,深圳正在建立极速生命通道。从120接到电话,到救护车抵达现场,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深圳持续提升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精细化调度与管理能力。2023年度派车量超过28万车次,120救护车抵达现场的时间平均为9分35秒,位居全国前列;120院前急救反应时间13分48秒,比2020年缩短5分18秒。通过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120调度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给予现场报警者隔空急救指导,实现急救前移,提高抢救成功率。
今年,深圳拟扩建急救分站至50个,同时,大力推广“邻里互助急救”模式,让救援从身边最近的地方、最短的距离开始。此外,深圳还将依托AI,深化急救调度系统,以减少响应时间,将“生”的希望更多地留给被救助者。
“5分钟社会救援圈”持续进步中
2024年9月14日,第25个“世界急救日”,在宝安区海滨广场上举行了湾区“急救侠”生命守护者——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联合宝安区委社会工作部启动,旨在对全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开展社会急救培训,培养一批“急救侠”队伍,形成一个社会面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
深圳也在多台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依托其24小时流动性和分布广的特点,救援可能性将变得更大。出租车和大巴司机在接受培训后,不仅可以将AED送到患者身边,还能作为救援者参与救治过程。全国首个成规模化的“城市流动救助网络”由此展开,“招手就停”不再只是便民出行服务,更能成为一次“生命的救助”。一些快递网点配备标准化AED急救设备、醒目标识和操作指引,形成区域应急救援标杆。还有将AED从固定场所搬进物流营运车,让快递车变身流动急救站,让救援设备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3月30日,一场以“生命守护”为核心理念的“微马跑”在“湾区之光”摩天轮地标开跑。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将急救技能科普与运动竞技深度融合,营造全民参与社会急救的浓厚氛围。借此机会,让更多市民从初步接触“社会急救”概念到真正“敢救人、会救人、能救人”,让“生命守护”真正成为全民本能。
构建急救体系,离不开对大众的急救培训。依托各急救网络医院已建立的标准化急救培训基地,依托社康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急救培训点,完成搭建三级急救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日常科普的脚步也没有停下。
在《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执法检查报告中也提到,希望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希望将一部分急救持证者征召为急救志愿者,在呼救者拨打120时,市急救中心能及时定位并呼叫附近急救志愿者开展现场辅助救援,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提供心肺复苏急救,确保急救生命链能够真正“跑通”。
今年1月8日,满载着急救知识的深圳地铁1号线“急救专列”在竹子林站发车,共运行两周、开行186趟次,覆盖1号线全线车站,经停站点5145个,向公众展示急救知识286668人次,通过“深圳急救”微信公众号获取“口袋书”的市民达11692人次。
“急救专列”通过深圳市急救中心吉祥物“鹏鹏”手绘漫画,在6节车厢分别展示6类不同主题的急救知识,内容涵盖如何拨打120、心肺复苏、AED使用、异物卡喉急救、溺水急救、烧烫伤急救、外伤出血止血包扎、一氧化碳中毒急救、中暑急救。乘客坐在地铁上,不仅可以通过车厢装饰内容学习急救知识,还能通过手机扫码获取急救知识“口袋书”,让手机化身“移动急救知识库”。同时,还可一键扫码获取深圳AED地图,找到最近的“救命神器”。深圳市急救中心希望通过各种创新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手段,通过开展各类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在深圳打造更多像“急救专列”这样的微环境,让急救知识触手可及,让身边人都能形成一个“救援圈”。
记者:徐黛茜 李岷
编辑: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