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被手碟疗愈的深圳人

晶报记者 余梓宏 徐黛茜/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2024-08-08 07:37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手碟作为乐器圈里的“00后”(2000年由两个瑞士人发明),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其独特的外形和音色,让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与宇宙对话,引领听众进入一个深邃而广阔的音乐世界。手碟不仅是一种乐器,也代表了当代年轻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探索和追求。在快节奏的深圳,不少年轻人也开始选择通过音乐和艺术放松自我、疗愈身心,因此手碟文化在深圳已相当发达。

形状酷似UFO飞碟,纯金属构造,却是一种打击乐器,能够发出清脆、悠扬、深沉等不同类型的声音,非常适合用于冥想、放松和治疗的音乐场景中……手碟作为乐器圈里的“00后”(2000年由两个瑞士人发明),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其独特的外形和音色,让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与宇宙对话,引领听众进入一个深邃而广阔的音乐世界。

手碟不仅是一种乐器,也代表了当代年轻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探索和追求。在快节奏的深圳,不少年轻人也开始选择通过音乐和艺术放松自我、疗愈身心,因此手碟文化在深圳已相当发达。

▲手碟越来越受到深圳人的喜爱。

手碟是在“雕刻声音”

走进位于福田雕塑家园的龟源工作室,瞬间会被满墙颜色各异且厚重的手碟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的世界。手碟的音色响起,会感觉整个空间被音符所充盈,它们肆意跳动着,直至通过耳朵进入人的心灵。

龟源手碟创始人之一、“深二代”何泊满在今年9月将前往西班牙攻读音乐博士学位,而他的音乐之路,就与手碟充满了不解之缘。在高中时,他加入了合唱团,当时老师要求他去学习一些手打类的小众乐器。在网上搜索教学视频时,何泊满突然被一个像“铁疙瘩”的乐器所吸引,“发现它的声音和它的外形不匹配,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砰砰砰’的鼓的声音,没想到它的声音那么空灵。”


▲手碟形状酷似UFO飞碟。

2015年夏天,何泊满高中毕业,也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手碟。那是从日本买回来的,价值相当于人民币3万元。何泊满如获珍宝,还四处打听在深圳有没有人也玩手碟,辗转找到了一个电话号码,联系上了同样热爱手碟的艺术家陈睿。

2016年,何泊满和陈睿一同创办了龟源手碟,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向大众普及手碟的相关资讯;2020年,何泊满和陈睿等人在深圳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手碟协会,为手碟爱好者提供了专业平台;2022年,位于雕塑家园的龟源手碟工作室成立。

大学时期,何泊满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研究生考取了音乐专业,“主要是因为热爱手碟”。谈到手碟的魅力,何泊满说,手碟从发明之初,就被称为“声音的雕塑”,具有很强的音乐可塑性,“所以在玩手碟演奏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演奏音乐,是在雕刻声音。”手碟发展的历史短,因此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在玩手碟的过程中,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


▲何泊满(左)和谢天杰(右)在龟源手碟工作室内演奏手碟。晶报记者 余梓宏/图

在何泊满看来,手碟之所以近年来开始流行,一方面是因为手碟的艺术疗愈功效,“很多人上班压力大,想要找到一个方式转移压力,而手碟的声音让人很舒服。”另一方面,手碟是一门相对简单的乐器,基本上学习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就演奏出曲子,能够带来很强的即时满足感,“它的构造和音阶排列设计都一目了然,学起来不会有焦虑感。”

何泊满介绍说,目前,手碟文化在昆明、重庆很发达,而深圳应该能跻身全国三甲。在其它城市,手碟可能会比较原生态,而在深圳,手碟是一种很帅很酷的乐器,常常会跟一些先锋艺术相结合,出现在各种艺术场景中。

相似的是,手碟代表了一种将音乐融入生活的态度。何泊满表示,手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像学一些乐器,往往需要在琴房里花大量时间练习,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而很多人玩手碟,会带着它去旅行,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演奏,就像一个玩具,或者用来表达自我的工具。”

带来即时的满足感

手碟音乐人谢天杰,同样是“深二代”,2003年开始学习音乐,曾经担任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5年。2019年开始接触手碟,并成为第一批考取星海音乐学院手碟师资证明的手碟教师。

谢天杰说,他从小学习小提琴,到后面学习贝斯,学习了十几年,他才发现自己其实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必须看着谱子才会演奏,“以前学习乐器,都有一个固定的过程,练基本功、学五线谱等等”,但这样的按部就班,也造成了谢天杰根本不敢去尝试即兴演奏,甚至在加入流行乐队后,他成了台上唯一一个需要带着乐谱上场的乐手。

“接触手碟以后,我就发现原来不用谱子,也可以演奏一些音乐,甚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乐段。”在谢天杰看来,作为一种打击乐器,手碟带给人娱乐的快感会更加强烈,“每一次触碰,都会有一个好听的声音及时反馈给你,这是我一直愿意玩手碟的原因。”


▲手碟出现在各类音乐演出现场。

“手碟是一种创作类爱好”,谢天杰表示,其它的任何乐器,即兴的门槛都非常高,而手碟是调式乐器,演奏者可以很简单地就在上面找到一个好听的旋律,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比起看电视剧等‘输入类爱好’来说,在手碟上进行创作,满足感会强很多,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谢天杰还发现,手碟能够演奏出很多民族音乐调式,引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音乐、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现在听到的大多数是古典的交响乐,而手碟能够给人开拓性的视野,去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

既是乐器,也是疗愈工具

手碟在国内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媒体与互联网。在短视频时代,有大量的手碟演奏视频被传播,也滋生出一大部分手碟艺术家,在线下表演或是参与进其他音乐人的演出中,频繁地进入公众业余音乐生活之中。2016年,电视剧《好先生》中有一段主演演奏手碟的片段,尽管演奏全程没有歌词,但敲击的节奏、旋律都给人带来很深的印象,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到手碟。


近年来,何泊满带着手碟登上过《梦想的声音》《星光大道》等音乐综艺节目,他还编著了国内首部手碟教辅书《手碟演奏教程》,致力于推广手碟文化。目前龟源手碟在深圳已经吸引了不少的学员,正在参与相关课程的有上百人。手碟虽然小众,但现在也正在越来越被人所看见,“我们相当于这个行业的先驱者,冲在最前面”,何泊满说。

经常会在社交平台观看手碟演奏的小容说,她喜欢在睡前看这类视频,会让人很放松。她身边有朋友加入了当地的手碟社,周末时会去学习,在小容看来,通过学习手碟,了解这门乐器,既可以收获一门技能,又能让自己得到放松。

小慧是音乐老师,主要教授古筝、钢琴、手碟。小慧本身是一个外向的人,从小接触音乐,后来大学与研究生的专业也都与音乐相关,“音乐相当于是我的专业、我的生活,是我每天朝夕相处的一部分。”对小慧来说,手碟最吸引她的当然是乐器本身的声音,“手碟的声音会让人进入一个自己的世界”,会有疗愈的作用,会把人带入一种与自然结合的世界,“音色很空灵、优美。”她介绍,目前手碟在很多时候被作为疗愈的功能组件,还有一部分是作为乐器演奏。

2018年,小慧开始了解这种乐器,和她之前学习其他乐器不一样,没有一个体系可以去系统学习,专业的知识也不够多,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些玩家的摸索和一些国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刚开始接触的感觉就是这门乐器太新了,当时在玩手碟的人,可能都是本身有音乐基础,才会更早接触到,我们就是一起交流学习,每个人都搜集了大量资料,一步一步去研究。”

她坦言,因为手碟发展历史短,不像大部分我们熟悉的乐器一样,会有非常多专业的老师、成熟的学习系统,所以现在有很多手碟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上面贴数字做标记,或者在手碟上面标记一些音符。在小慧看来,这些都是摸索的道路,她希望有一天手碟也能成为像学院派一样,乐理知识、学习方法可以相通,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会有更多人接纳并且喜欢上手碟。

目前来找小慧学习手碟的主要为成年人,“手碟确实是一个更容易上手的乐器,比起公认难学的小提琴,可能学习手碟一两个月,就能发出好听的旋律声音。”她理解大部分人喜欢手碟的原因都是因为音色中自带的疗愈功能,城市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可以在这种声音中找到些许平静。

“音乐疗愈”,在深圳开花

观看手碟演奏的人,常用“空灵”“神秘”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每次敲击都让人“灵魂升华”。


▲手碟可以随时随地演奏,代表了将音乐融入生活的态度。

在《乐器》杂志2023年第一期中有一篇《手碟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与本土实践》,讲到手碟为何会吸引人,是因为手碟的音色超出了日常的听觉经验,“手碟与钢鼓在根音与泛音之外,还加入了一个泛音的五度泛音,且手碟拥有大量稳定的泛音,如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中的诸多铜锣乐器一般,听上去心灵沉静且有神秘感,这是‘空灵’感的缘由之一。再者,手碟属于自鸣体乐器,强调音与音之间的呼应与共鸣。乐器本身在敲击的作用下发出特有的振动与频率,能够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的现象。”作者称这种音乐的频率会给人带来生物学效应,让人得到身心的治愈。

音乐疗愈作为一种轻松又有效的解压疗愈方法,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重视。晶报记者了解到,深圳一些青年夜校的课程里也加入了手碟、非洲鼓、颂钵等课程,让青年通过音乐放松身心、更加关注心灵健康。在深圳,甚至还出现了商业运营的“音声疗愈艺术空间”,结合颂钵、手碟、海浪鼓、溪水鼓等乐器,“旨在通过声音和振动的频率来促进身体、情感和精神的健康与平衡,帮助人们进入更深的放松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提高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艺术疗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大众体验营在深圳大学举办,其中的音乐疗愈工作坊就有手碟的表演,带领参与者进入一种放松和冥想的状态。通过音乐的振动和节奏,让参与者们感受到了身心的舒缓和内在的平静。而在福田文体中心7月份的一场研学活动中也包含了手碟体验教学,来自深圳HANDPAN手碟俱乐部的小漫在线下与大家分享了手碟这种乐器给人带来的疗愈,“手碟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与内心对话的艺术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徐黛茜/文 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