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校区智能学部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旭:勇攀“减污降碳”科技高峰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05-13 19: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哈工大深圳校区智能学部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旭的讲台旁经常放着行李箱,课后就能马不停蹄出差。由于工作必须分秒必争,喜欢运动的他现在只能选择高效跑步……

作为环境领域国家级青年人才,王旭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全球科技合作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生态为民”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日前,王旭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潜心钻研减污降碳“科学路径”

2021年,王旭入围《Nature》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全球只有8人获此殊荣,他是两名中国学者之一。

近五年来,王旭带领团队奔赴湖北、四川、浙江等10余省市开展调研,野外作业累计时长超一万小时。2019年,他到埃及、南非等国家开展科学考察,到美国、英国、荷兰参加学术研讨,全年飞行记录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

经过潜心钻研,王旭率领团队构建了城市水健康循环与减污降碳的协同模式,为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城市群的水安全保障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路径。

率团队加速开发“环境大模型”

王旭认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关键是平衡好“减污”与“降碳”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水污染控制在城市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水污染控制模式的高能耗、高物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了矛盾。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如何有效减少水污染治理过程本身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025年初,王旭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成果,以新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开创性提出基于“水-环境-健康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城市水生态综合体构建理论,为全球新污染物威胁下水安全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系列核心专利技术支撑下,王旭依托城乡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实验室,正率领团队加速开发“环境大模型”。“这个模拟器有点像环境治理领域的‘头号玩家’,有了这个模拟器我们能前瞻分析环境治理方案实施后带来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多维效益,据此因地制宜提出最佳的治理路径和模式,为城市环境治理的精准施策提供重要支撑。”王旭说。

推动建设国家级中外青少年实践创新平台

王旭坦言,在自己心中最有分量的还是“老师”这一角色。

为了激励学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旭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湾区研修中心”等国家级中外青少年实践创新平台,举办“低碳绿能发展”中美大学生夏令营,带领部门同事不断将校区的影响力拓展到国际。他还受聘为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的科学副校长,为“大手牵小手”育人联动牵线搭桥。他计划组织小学生走进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等科研场所,在小学开设机器人编程等兴趣课堂,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播种下一粒粒“科技种子”。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