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结缘!哈工大(深圳)王旭教授获2025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05-04 17:4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祝贺!

“五四”青年节之际,为表彰我国优秀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做出的贡献,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智能学部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旭获此殊荣,他也是深圳高校唯一获奖者。

王旭在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作报告

海纳百川

聚焦环境治理领域持续深耕

出色的专业能力,为王旭带来了诸多机遇。

2017年,他入选《MIT Technology Review》“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首届中国榜单,是当年环境工程领域的唯一入选者。2019年,他作为我国派出的环境领域唯一专家代表,出任二十国集团科学机制会议(Science 20)循环经济工作组中方专家,与全球科学家共同研讨完成了《全球科技战略报告》,为推动环境治理全球科技合作发出了中国声音。2021年,他入围《Nature》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全球只有8人获此殊荣,他是两名中国学者之一。2023年,他荣获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博士毕业投身环境保护事业10余年,王旭将水的特性融入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处世哲学中。身兼多职,如何做好“平衡”?王旭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秘诀。

他的讲台旁经常放着行李箱,课后就能马不停蹄出差。他不倡导熬夜,坚持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由于分秒必争,喜欢运动的他现在只选择高效的跑步……

两组数字见证了王旭“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科学态度:近五年来,他带领团队奔赴湖北、四川、浙江等10余省市开展调研,野外作业累计时长超一万小时。2019年,他到埃及、南非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科学考察,到美国、英国、荷兰参加学术研讨,全年飞行记录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

王旭(左三)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调研水安全问题

经过潜心钻研,王旭率领团队构建了城市水健康循环与减污降碳的协同模式,为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城市群的水安全保障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路径。在他看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关键是平衡好“减污”与“降碳”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水污染控制在城市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水污染控制模式的高能耗、高物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了矛盾。如何有效减少水污染治理过程本身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他这些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2025年初,王旭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成果,以新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开创性提出基于“水-环境-健康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城市水生态综合体构建理论,为全球新污染物威胁下水安全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仅如此,在系列核心专利技术支撑下,王旭依托城乡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实验室,正率领团队加速开发“环境大模型”。“有了这个模拟器,我们能前瞻分析环境治理方案实施后带来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多维效益,据此因地制宜提出最佳的治理路径和模式,为城市环境治理的精准施策提供重要支撑。这个模拟器有点像环境治理领域的‘头号玩家’。”他分享说。

上善若水

哈工大“铁三角”的传承与创新

王旭与水结缘,离不开来自哈工大的“铁三角”。

大三这年,他在河海大学陈卫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大胆提出了长江突发性石油水污染应急水处理技术的研发方案,并获得教育部首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这对初窥门径的王旭无疑是极大鼓舞。2008年,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哈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加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环境治理专家任南琪教授团队。2010年,王旭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刘俊新研究员。

巧合的是,王旭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三位恩师都毕业于哈工大。他们三位不仅是同班同学,还是大学期间的同桌或前后桌。“我经常说,自己与水结缘如此之深,离不开这个哈工大‘铁三角’的引航和支持。”王旭说。

2021年,王旭加入了哈工大深圳校区。当时,王旭已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任职数年,正值“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年华。“选择回到哈工大深圳校区任教,是希望怀揣着母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在这座创新之城创造全新可能。”他说。

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数据分析

来到哈工大深圳校区,王旭延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国家水安全保障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需求,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发了系列关键技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水环境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重要支撑。除了兼任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组责任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青年海外学人专委会副秘书长,他还担任哈工大深圳校区国际事务处处长。

学术和行政的“双肩挑”,给了王旭全新的工作视角。他提起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这与“上善若水”的内涵不谋而合。王旭尝试将管理学的系统视角融入科研,又将科研的严谨高效与管理工作结合,努力实现科研攻关与行政工作的协调发展。

王旭(前排右一)代表哈工大深圳校区签署国际化办学相关合作协议

细水长流

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谈及这些年的成长和收获,王旭坦言,在自己心中最有分量的还是“老师”这一称谓。

城市水系统智慧管控课程师生合影

为了激励学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湾区研修中心”等国家级中外青少年实践创新平台,举办“低碳绿能发展”中美大学生夏令营,带领部门同事不断将校区的影响力拓展到国际社会。自2023年以来,哈工大深圳校区已招收来自6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千余名国际学生,让更多外国青年以深圳校区为窗口了解中国、了解哈工大。

带学生赴北京开展思政实践调研

毕业季与学生合影

王旭也在不断为自己的教师生涯写下新的注脚。目前,他还受聘为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的科学副校长,为“大手牵小手”育人联动牵线搭桥。王旭计划组织小学生走进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等科研场所,在小学开设机器人编程等兴趣课堂,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种下一粒粒“科技种子”。

在中央团校学习

2024年,共青团中央公布2024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名单,王旭入选全国“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学员,也是环境领域唯一入选的科技工作者。今年又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王旭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出哈工大青年的“好声音”,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团中央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

(本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钱飞鸣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