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袁梦种子科学探秘劳动实践课程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易东
05-13 19: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11日,由共青团南山区委员会、少先队南山区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深圳深隆国际稻都农博城院士创新团队、瑞金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圳市高科技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会(深圳高促会)联合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袁梦种子科学探秘劳动实践课”在深圳人才公园“未来人才实践基地”及瑞金市沙洲坝红井双会场同步启动。来自深圳南山与江西瑞金的40名小学生通过“红色农耕+科技实践”的沉浸式课程,在劳动中感悟历史传承与科学创新的力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柏连阳院士团队骨干成员罗先富研究员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红色基因赋能劳动教育 播种家国情怀

活动以瑞金红土、红井水与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功能稻种为纽带,将革命传统与现代农业科技深度融合。两地学生通过云端共诵《红井水》、共制“希望育苗盒”,在“井水传情”跨时空合影中,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精神与“稻香永念育种人”的科学使命紧密联结。深圳三年级学生陈同学在制作育苗盒时感叹:“原来每一粒米都承载着先辈的汗水与科学家的智慧!”

科技实践破解劳动教育痛点 助力学校课程提质

课程创新采用“虚实结合”模式,通过虚拟种植技术还原稻种生长全周期,利用VR设备模拟太空水稻实验,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深度农耕体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罗先富研究员现场揭秘功能稻种的控糖、减脂特性,引导学生从“吃饱”到“吃出健康”的认知升级。南山区某小学教师表示:“这种融合红色文化、科技互动与动手实践的模式,解决了传统劳动课场地受限、内容枯燥的难题。”

学生们通过触摸稻穗、嗅闻稻香、观察种子萌发等五感体验,完成从“种子-稻穗-米饭”的全链条认知;在共绘“农耕长卷”、封存“种子时间胶囊”等环节中,将劳动成果转化为艺术表达与未来展望。活动最后颁发的“小小农学家证”,更以仪式感激发学生持续探索农业科学的兴趣。

此次活动通过红色资源与科技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正如共青团南山区委负责人所言:“我们以红土为根、井水为脉,让劳动教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科学精神的鲜活课堂,为湾区少年成长注入精神养分与实践动能。”

(图片由对方单位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易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