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协同发力 繁荣文旅消费|理论周刊

孙盼盼 谢爱良
05-12 08:31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繁荣文旅消费,务必重视供需协同发力,优化供给、激活需求、加强供需匹配,构建高水平供需协同的消费生态体系,促进形成“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会消费”的文旅消费新格局,充分发挥文旅消费在扩内需、促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提振消费是全国经济工作重点,文旅消费日益成为提振消费的新动力。继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之后,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等。繁荣文旅消费,务必重视供需协同发力,优化供给、激活需求、加强供需匹配,构建高水平供需协同的消费生态体系,促进形成“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会消费”的文旅消费新格局,充分发挥文旅消费在扩内需、促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文旅消费是集物质享受与精神富足为一体的新型消费方式,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文旅消费的关联性广、带动性强、衍生性优,已经成为国家推动内需扩容、促进产业升级、活跃市场和提振信心、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虽然文旅供给总量不断增长,文旅市场需求持续高企,但供给端依然存在结构失衡、场景单一、内容同质等问题,需求端则面临着消费动力弱、时空限定等问题,加之供需错位,文旅消费扩容受到制约。对此,应进一步丰富优质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匹配供需两端。

丰富优质供给

一是完善文旅供给结构。第一,推动基础文旅供给普惠化。实施文旅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文旅领域适老化改造,实现文旅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文旅消费可达、可靠、可负担。第二,加强品质文旅供给。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建立文旅服务商信用评级体系,促进文旅消费优质、多元、有获得感。第三,重视高端文旅供给定制化。培育私人博物馆群落、极地探险、深海考古等特种文旅产品,赋予文旅消费个性、稀缺性、高附加值。

二是创新文旅消费新场景。第一,打造“文旅+”跨界融合消费场景。促进文旅与其他业态消费融合,有机融入IP、非遗、国潮、冰雪、低空、旅居等新元素,形成多元消费为一体的新场景。例如,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集工业旅游、非遗活化、国潮市集消费为一体。第二,数字技术赋能文旅消费场景。建设数字孪生场景系统,布局文旅元宇宙产业,促进文旅智能化,打造元宇宙博物馆、AI互动剧场、沉浸式剧本杀等数字文旅消费场景。第三,文化IP赋能文旅消费场景。支持文物活化、非遗再造、城市记忆符号化、文学作品演绎,建构非遗沉浸式剧场、古代市井、实景演艺、文学场景等新消费体验场景。

三是提质文旅消费产品。第一,深耕演艺文娱产品开发。建设数字演艺剧场,集成地方戏曲、民乐、地方志等资源,提供AI伴奏、戏服虚拟换装、探秘寻宝等互动体验玩法。第二,构建地域特色产品矩阵。提炼地方非遗、方言、民俗、古建筑、节庆、服饰等在地文化基因,开发城市记忆、新乡土美学等主题产品线,打造高辨识度消费产品。第三,打造新国潮时尚产品体系。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建立国潮资源平台,开发“国潮+百业”跨界融合产品,推出个性化数字文创产品AI研发平台,开发历史人物“二次元”、盲盒手办及剧情解谜游戏三联动产品。

激活消费需求

一是增强文旅消费动能。第一,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和收入分配体系,扩大就业,减轻医疗、教育和养老负担,切实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第二,加强文旅消费惠民力度。推广文旅消费年度联票、一卡通等惠民产品,以及消费券、满减优惠、积分兑换、信用消费等惠民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平台提供文旅消费分期还款、先用后付、信用消费信贷等金融产品,增强消费意愿。第三,优化文旅消费环境。完善景区预约、售票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畅通线上线下消费渠道,保障交通、通信、公共服务水平,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制消费、黄牛倒票、隐形消费等扰乱市场行为,增强消费信心。

二是突破消费时空限制。第一,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重点商圈、历史街区、文化场所和旅游景区等可延长营业时间,举办民俗演艺、灯会庙会、光影秀等主题活动。同时,升级夜间照明、交通等配套设施,做好夜间安全和公共服务保障。第二,促进周末与错峰游。引导企业和职工将带薪年假与周末、节假日结合,促进周末乡村游、环城自驾游、城市微度假等文旅消费。第三,发展县域乡村文旅。建设县域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展特色村镇节庆、乡野音乐节等县域农文旅活动,丰富消费内容。

三是满足重点人群需求。第一,满足中小学生提升认知和年轻人“悦己化”消费需求。推动优质研学旅游营地建设,对于中小学生,开发研学线路,对于年轻人,打造以文学、动漫、游戏等为主题的沉浸式营地和文创体验项目。第二,满足亲子家庭与银发族的“安全舒适化”消费需求。对于亲子家庭,文旅企业应优化亲子游乐服务,提供亲子房、儿童房等设施,推出高品质少儿题材演出和亲子主题乐园,对于老年群体,发展康养慢游、怀旧主题游和错峰游等银发旅游产品。第三,满足海外游客入境消费便利性需求。可继续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增加免签入境城市口岸,优化落地签证和通关流程;加强国际宣传推介,完善离境退税和多语言支付服务,增强外国游客消费便捷度。

强化供需匹配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供需精准匹配。第一,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强文旅相关业态、交通、金融等多源数据共享,构建游客行为和需求分析系统,实时生成游客来源地图、消费热度指数与区域偏好分析报告,便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动态调整供给结构、优化服务布点。第二,推广AI应用。平台企业可应用AI算法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如“城市漫游助手”“智慧导游”等,实现行前推荐、行中导览、行后反馈的闭环服务,提升个性化服务供给和消费转化率。第三,开发移动端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旅游信息APP和小程序,提供全面旅游指南、交通出行及票务等在线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游客对高质量供给的知晓率。

二是协同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和资源调度。第一,完善“快进慢游”综合交通体系。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旅游专线公交、预约接驳车、共享单车等灵活运力接入高铁站、机场、客运站与文旅消费核心区之间,推出交通一体化通票,完善末端接驳体系。第二,差异化布局住宿与配套服务资源。合理布局酒店、民宿、露营基地和特色小镇,在高峰期供不应求的区域设立弹性用地政策,允许公共空间季节性地改造为暂时性文旅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承载力与灵活性。第三,推广预约分时消费机制。重点文旅消费区应建立预约平台与人流监测系统,与12306、在线旅行社平台及地方交通平台共享信息,推广“早鸟票”“夜游票”等差异化票价机制,实现热门时段游客自动化分流,缓解供需错位。

三是构建多主体协同对接机制。第一,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定期举办文旅供需对接会、消费趋势发布会,促进文旅供给创新与市场需求匹配。第二,健全消费者参与机制。引入“游客观察团”“消费监督员”等监督机制,文旅企业可采用会员社区、弹幕互动、社交点评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产品共创与服务优化,提升供需适配度。第三,促进平台与中小企业共建共享生态。通过数据共享、培训支持等方式,引导大型在线旅行社、内容平台与中小文旅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供线上展示、智能营销、信用保障、内容推广等支持,促进供给指向新产品、新场景、新人群。

(孙盼盼: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谢爱良: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孙盼盼 谢爱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