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0公里!深圳援桂专家谢天为当地中医诊疗注入新活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马晓群 刘晴晴 文/图
05-07 16: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医传承者用行动诠释“智援+技援”的帮扶新范式,记者7日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获悉,去年10月,深圳福田区援桂医疗专家谢天博士跨越700公里,扎根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以深厚家学底蕴与前沿科研视野,为当地中医诊疗注入新活力。

传承与创新:一位中医博士的壮乡实践

谢天出生于浙江余姚“泗门谢氏中医内科杂病”世家,自幼浸润在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中,其医术根植于经典,却不止于传统。师从郭子光、宋兴、张琦、张天奉等学界泰斗的他,将博士后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深度融合。驻点帮扶上林县人民医院期间,他主导制定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组建亚专科团队,并借鉴广中医深圳医院创评省重点专科的经验,为当地中医科擘画出五年争创南宁市重点专科的蓝图。

“中医不仅要守正,更要与现代医学对话。”谢天在门诊带教中反复强调。在一次对患者的诊疗中,谢天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于脉诊中察觉到患者李奶奶的脉象中的异常信号,通过四诊合参,判断患者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风险,高度怀疑直肠癌可能。为进一步明确诊疗,他建议患者尽快完善肠镜、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至此,李奶奶才透露出先前已于外院病理确诊为直肠癌,这一既成事实不仅印证了谢天诊断的精准性,更凸显出中医四诊法在早期症状捕捉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不仅在慢病诊疗中具有优势,亦可在急危重症领域发挥独到之处。86岁的患者卢爷爷因重症肺炎导致多器官衰竭,被下病危通知。在该患者主治医师的邀约下,谢天于当日下午为卢爷爷诊脉开方。第一日起服药,第二日下午卢爷爷便脱离病危,拔除胃管可自主进食。这些案例成为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注脚。

“1+N”育才模式: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自谢天到岗帮扶后,上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门诊人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最高日接诊量200余人次,日接诊量创上林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新高。谢天妙手解除病痛,以仁心温暖民心,更以学术传承点燃了基层中医发展的星火。在驻点帮扶过程中,谢天始终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以“1+N”的分层培养机制,即1位专家带教N名骨干、骨干再辐射基层医生,助力基层医院建设“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每周三的科室讲堂上,谢天通过经典医案讨论、名医验案解析、组织经方应用培训开展系统性的中医教学。有时甚至将诊室转化为实践课堂——以患者脉象为教案,将药方调整作为临证实战,构建起“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多维度的传承方式,谢天将自身积累的临床经验、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科研创新思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在上林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培养10余名青年中医,其中5人独立开展专科门诊。这种“智援+技援”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帮扶从短期支援向长效赋能蜕变。正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张天奉所言:“质量是生命,技术是筋骨,服务是血脉,文化是灵魂,唯有扎根育人,才能让优质医疗真正生长在壮乡。”

数据证医路:粤桂情深绘就基层医疗新画卷

200余人次单日最高接诊量,覆盖周边县区患者;48小时中西医协同救治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转危为安;5年计划助力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路径清晰落地;10余名骨干通过立体化培养成长为技术中坚力量。这些数字不仅记录着一位医者的深情敬业,更折射出城乡医疗资源协同发展的深远意义。在谢天跨越山海的援桂实践中,深圳与上林结对帮扶的温暖故事正被娓娓道来——千年脉诊传承与现代医学科技的深度碰撞,催生出基层医疗创新的新范式。随着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向基层下沉,一幅承载着“健康中国”愿景的壮美画卷,正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徐徐展开。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马晓群 刘晴晴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