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理论周刊

罗嘉文
07:52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是一座创新型城市,具有强大的创新基因和创新潜力。在进一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和瓶颈问题,推动科教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一条重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形成强大的人才支撑。

截至今年2月,深圳全市高层次人才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些为深圳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基因和创新潜力。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承担着科教创新的重要使命,深圳正在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和瓶颈问题,通过多种支持手段,以行业龙头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重点,加大研究团队间的协作,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在助推产教融合、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面临多个“死亡之谷”,政府有必要在“死亡之谷”上面搭建桥梁,以使众多基础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落和商业群落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应的就是创新价值链中的“死亡之谷”,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多栖息于此。新型研发机构是多主体方式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企业化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的新型法人组织。作为科技、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跨越创新价值链中的“死亡之谷”,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现有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相互衔接,有利于形成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育成、扶持和发展的完整链条,激活存量科技资源和集聚培育创新人才。

借助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助推高水平的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效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可以探索推进。

一是依托“市场、机制、团队、服务”打造高水平人才“主引擎”。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可以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形势下要有所改革和创新,要靠“市场、机制、团队、服务”的理念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海外产业界的高技术人才,靠市场的需求引力,靠更精准的人才激励机制,让引进人才在学校科研机构实现学术价值,在企业实现市场价值;靠团队协同的力量提升事业留人的凝聚力;靠服务加深感情留人的氛围。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编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目录,深入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支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新兴产业专业。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专注“科技引领未来”,提升国家和省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重要基地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吸引和培养顶尖科研人才,开展关键技术持续的科研攻关,助推其在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教领军人物。

三是积极吸引高端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引进人才,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潜能的激发。企业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而高校则可以将教育平台扩展到企业,实现学生创新实践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一个“优质平台吸引优质团队,优质团队提升平台质量,双方共同推动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丰富与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教育、人才和科技领域的协同发展。

四是继续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综合实力,支持高校深化基础与应用研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学术积淀方面的优势,促进这些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的科技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学术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共同开发新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是加强创新与育人并重的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功能平台,按照“科研、社会服务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管理上,平台强调双重责任,既要对平台的长远发展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负责,也要对平台上的研究项目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在运行机制上,平台的创新发展方向聚焦于三个维度:对外吸引全球高端学术资源和顶尖人才;横向对接深圳产业升级的关键需求,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对内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多学科创新资源,培养多专业的创新人才。通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的紧密合作,持续将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六是推进核心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突破,营造有强大自驱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要科技创新领域,集结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通过改进对非主流项目的筛选和资助机制,加大对颠覆性创新项目的支持,与产业界合作增加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投资。注重产品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科研氛围,培养支持探索性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创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场景,扩大应用范围,构建动态、协同、多元化的创新网络和项目团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新型研发机构视角”(BIA2001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罗嘉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