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跨境金融服务助推跨境投资消费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07: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节假日期间,香港市民在深圳的各大商场探索新茶饮、新潮玩,在小吃摊体验美食、市集小店挑选心水好物,打车可以用WeChat港币钱包扫码直接付款……口岸人流滚滚、商圈热潮涌动,跨城消费火爆的背后是跨境移动支付不断创新。

近年来,深圳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在跨境投资、融资、结算、支付等方面创新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2024年,深圳跨境收支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人民币连续4年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2024年,境外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1.46亿笔、198.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8%。

打通境内外融资新渠道

支持资金跨境高效流动

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是起步于香港的科研机构,从国外引入开办资金,面临资金入境无法可依等障碍。2023年12月,该研究院通过“科汇通”汇入首笔境外资金,用于研究院装修、采购设备和人员支出等。该科研机构负责人表示:“河套科汇通政策的发布和落地,能让科研机构在银行一站式办理各项外汇业务,有效解决了境外开办资本无法入境、不能便利参与境内科研的问题,为境内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迈出一大步。”

深圳打通境内外融资新渠道,创新形成多个“首创”“首批”,更好支持资金跨境高效流动。聚焦跨国公司、在深港企、科研机构需求方面,着力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境内外融资资源;率先构建“本外币合一、高低版搭配”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率先推出“前海港企贷”“跨境征信通”等融资机制;首创“前海港企贷”,允许符合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在限额内从境外银行获取人民币贷款。首创“跨境征信通”,率先探索破解跨境征信不互通难题,以深港征信机构市场化合作形式,获取并向深圳商业银行提供港企跨境征信报告。

跨境投资结算更便利

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无需线下提交贸易背景资料,仅需向银行发起一个付款指令就可以完成跨境支付业务,每个月多笔服务贸易项下的付汇很快就能处理完,对于我们正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既便利时效性也高。”深圳市海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邹捷菲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圳打造跨境结算便利化新机制,更好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聚焦跨境电商规范创新发展、境内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外贸营商环境优化,不断创新跨境结算模式,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丰富跨境电商结算服务,首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跨境电商收结汇业务模式,实现跨境电商足不出户结算、资金“T+0”到账、便捷退税;全国首批支持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跨境投资便利化领域打造新模式,更好满足跨境投资需求。聚焦境内外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跨境投资需求,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制度安排,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和资金来深圳、投深圳;持续优化“跨境理财通”投资模式,2024年2月改革后业务总量达到改革前的6倍;持续便利外资企业使用资本金,首批开展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大幅提升外汇资本金入账、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脚底”成本和时间成本。

打造支付便利化新体系

服务境外人员在深消费

“现在我们打的可以扫码付钱,方便多了!”香港居民罗小姐经常来深圳游玩,现在从深圳湾、福田和罗湖等口岸通关后,可以到口岸出租车专区打的,用WeChat港币钱包扫码直接付款,无需兑换纸币。

随着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不断融合,深圳持续打造“户、卡、码、币、包”支付便利化新体系,更好服务境外人员在深消费。在境外人员短期来深旅游消费和长期在深工作生活场景上,率先探索多门类、多品种的跨境支付体系,全力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范区。首批开展港人代理见证开户业务,累计开户、交易金额占大湾区九成。

在机场、口岸等交通枢纽,建设4个“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率先推动支付机构上线“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来华零钱包”,构建便捷扫码支付体系,全面覆盖各类消费场景;打造多层次现钞服务网络,全市共35家兑换特许机构、近9成银行网点可受理外币兑换,四星级以上酒店基本实现500米内可兑换外币;构建“数币硬钱包”一卡通行模式,首发“可碰、可扫”的数币可视硬钱包,升级数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功能,实现与主流外卡、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并率先落地数字人民币APP“碰一碰”硬钱包收款功能。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