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活字文化与全国新书首发中心联合主办的《给孩子的考古》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活动以“当‘文博热’遇上‘育儿焦虑’,如何用考古重塑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为主题,吸引了数百名家长、教育工作者及青少年读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与知名科普作家河森堡作为嘉宾,围绕考古学、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展开深度对话。
考古破圈:从“冷门绝学”到青少年教育新视角
《给孩子的考古》是许宏历时两年专为青少年撰写的通识读本。作为二里头遗址考古队的第三任队长,许宏深耕田野考古二十余年,曾出版《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面向大众的考古著作,广受欢迎。这一次,他以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平易亲切的语调向孩子们耐心回答考古到底是什么、考古人如何破解历史真相、考古学能够解释什么以及不能解释什么等方面的知识,结合二里头遗址发掘等真实案例,将考古学转化为孩子可理解的思维训练工具。
许宏在首发演讲中强调:“考古不仅是挖土寻宝,更是通过碎片拼凑文明密码,回答‘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命题。”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孩子建立历史认知的底层逻辑,培养“慢思考”与跨学科能力。当AI可以生成答案,学会追问与思辨,才是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面对“博物馆热与考古专业冷”的矛盾,许宏认为,当下的考古,并没有遇冷。他说:“考古专业已经开始热乎起来,公众对博物馆也呈现出越来越热情的趋势。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许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这种‘没有用的’专业。对文物的兴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但考古学的专业门槛仍需更多科普转化。考古有助于现在年轻人安顿身心,做有历史教养和有文化教养的人。”
作为科普作家和知识博主,河森堡从自己的视角补充:“考古给人带来的知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考古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身份等问题。博物馆是当代人的‘文化寺庙’,年轻人去博物馆不在于寻求什么,而在于找到精神共鸣。当年轻人把自己置身于宏大的时间尺度之中,你会发现你的心胸变得宽广,更能应对。”
文科之辩:AI时代,人文教育何以不可替代?
针对“文科衰落潮”的争议,两位嘉宾展开激烈讨论。许宏以考古学为例,提出“AI尽显于技术层面,无法超越人类的情感、情绪。因此,看似传统的考古学很有可能是最后被AI所替代的学科,科技手段为传统文科赋能,但人文精神始终是核心。”河森堡犀利回应:“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缔造起来,正依靠的是那些文科生,那些学历史、学法律的人。AI能生成文章,却无法替代人类对历史的情感共鸣。人文教育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是应对技术洪流的锚点。”
谈及“文科生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许宏以自己为例,分享他作为一个文科生,误打误撞进入考古界,将一生只干一件事的精神做到极致,最终,证明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谈及“历史不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那孩子学历史是否还有必要”时,河森堡坦言: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太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但实际上,教育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孩子会提问的思维能力。对于这个观点,许宏非常认可,“学历史是提升修养、开拓眼界的重要方式。”
考古思维:应对未来的“秘密武器”
活动现场,许宏分享了考古中最具魅力的两大“美”:发现之美和思辨之美。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能让孩子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保持深度思考。河森堡则呼吁家长:“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逻辑,与其盲目打卡博物馆,不如引导孩子像考古学家一样提问——文物为何存在?它如何被制造?”
针对“学历史有什么用”,许宏认为“过度碎片化已经影响了对历史的研究,孩子不应该只学考试的内容,应该培养贯通思维。‘顾后’是为了更好地‘瞻前’。多看历史书,读考古,正是学习历史之本。”
活动尾声,两位嘉宾聊到了文博热是否会退潮的问题。河森堡认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幅度远比过去十年会更快,甚至快到超过人们的想象。不过,许宏对此表现出乐观的心态,随着整个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层次,文博会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热潮终会回归理性,但文化基因的传承不会消失。”
作为北岛主编“给孩子系列”新作,《给孩子的考古》延续了这套书“经典性、文化性、思想性、思辨性”的理念。书中通过“何为考古”、“为何考古”、“考古所见早期中国与人类文明”等议题,带给孩子看待人类文明的全新视野,构建跨学科认知框架。
(图片由全国新书首发中心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