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原点与奇点!这所学校两年诞生了四枚“五一劳动奖章”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潇潇
04-14 11:5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教育家李希贵在出版《学生第一》一书十年后,又写了另一本书——《学生第二》。他提出:当管理者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就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时至今日,还有人为到底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造名师”而争论不休,事实上,一所学校能够站多高、走多远,关键看教师。

在深圳市南山区,就有这样一个“盛产”名师的基础教育集团——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她有100余名省、市、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350余名专业外语教师,30余名专职外教。教师结题国家级课题67个、省级课题139个、市级课题253个、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526篇、出版专著56本、开发校本课程序列135个。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南山区有4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其中,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周舟以及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的何敏儿、姜小燕,都出自南外教育集团。另外,2023年,该集团还走出了一位“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雪芬。

周舟

从一个人的拼搏到一群人的托举

1992年出生的周舟,是“十二年学习在南外”的“南外宝宝”。在南外高级中学从教七年多,她连续三年坚守在高三工作岗位上,所带历届毕业班成绩优异,2020届毕业班被评为南山区“高考优胜班集体”,其本人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学科先进个人。工作之余,周舟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她将教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思汇集成文字,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同样勇夺第四届全国青教赛一等奖的南外滨海小学英语教师何敏儿,用63个昼夜完成了极限突围——10个精品课例凝练新课标精髓,400页教学设计铺就成长阶梯,5万字文稿镌写教学智慧。正如她所言:“敢闯敢拼的精神,是我植入血脉的传承。”

2014年,憧憬着“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梦想”,吴雪芬站上了南外华侨城中学的三尺讲台,入职未满一年,便以黑马之姿、以总分第一拿下了深圳市教师技能大赛初中综合实践组一等奖的好成绩。2023年,她成为“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喜悦之余,吴雪芬心中更多的是感恩,“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亦如人生中遇见的每一处风景,更是生命里的宝贵财富。”

获得“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的南外大冲学校面点师姜小燕,无比熟悉凌晨四点的星空。每个工作日的凌晨3:50,当城市还在酣睡,她已经踩着星光走进学校后厨。一道道旁人看来繁琐的工序,成为她日复一日的坚守。她以高级中式面点师、高级西式面点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13本证书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拼搏者,永远在突破天花板的路上。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纪委书记欧阳四波曾在周舟、何敏儿荣获国赛一等奖的表彰会上表示,优异成绩的取得,既是基于个人的基础,但更多是团队合作的力量。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梁明也提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南外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奋力拼搏、协同作战的集体共识,则是南外教师无往而不胜、南外集团永远在路上的强劲动力。

何敏儿

从一节课的探索到一个集团的革新

乐教者,必善教;善教者,必创新。

从“南外宝宝”到南外教师,周舟属于那种“学得好”又“教得好”的典型。她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透过它看到更加缤纷、更加广阔的世界。”周舟致力于引导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不仅将英语作为高考应试中的优势科目,还将英语作为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为此,她精心为学生“留白”,在课堂中嵌入“一分钟英语”“世界咖啡”“阅读圈”等活动,构建真实语言表达场域;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现实议题,将教室改造成“创新提案”议事厅……

对吴雪芬来说,当学生拥抱自然、眼睛闪烁着好奇时,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这位学生眼里“最会玩”的老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作一方魔法实验室:在创意制作时,她是学生眼中的设计专家;在探究校园植物时,她又是学生眼中的植物魔法师;在劳动制作时,她还是学生眼中的劳动能手……吴雪芬创造性地将PBL项目式学习注入课堂,用“创新+实践”的密钥,打开了校本课程设计的新天地。

在《生活中的创意设计加减法》的课堂上,吴雪芬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用5W1H的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抽丝剥茧解决问题;当孩子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传统年俗展,她就带领孩子们云游故宫,让年俗展“动起来”;此外,她还大胆将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探索,绘制出了原创作品《校园花草集》《侨中植物图鉴》等。在吴雪芬的指导下,华侨城中学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小创客”。

吴雪芬

从一群人的坚守到一个生态的构建

同为英语老师的何敏儿则将目光聚焦于教材。“这些教学案例落脚点虽小,实则细流汇聚成海,关系着新时代公民的品格塑造与国家形象的构建。”何敏儿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要实现学科育人,让孩子们获得‘带得走的英语’。”

为此,她精心设计英语实践任务群、主题式探究活动及学科融合课程,在日积月累中引导学生实现由知而能、由能而智、由智而善而美的蜕变。当何敏儿将这套教学模式融入深圳市的云端课堂时,数千名学子的积极反馈印证了其教育理念的实效性。这也更坚定了她对未来课堂的思考:“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也要使之与生活关联、与文化关联,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达成育人的目的。”

在另一个育人的主战场,“烟火教师”姜小燕坚持用锅勺书写着“生活化育人”的“教案”。她以春风化雨般的笑容迎接每位就餐者,细心询问师生对餐品搭配的个性化需求,悉心记录反馈并持续优化服务细节。若有学生面露愁容,她会送上温言软语与适口餐点。这些暖胃又暖心的守护,让食堂的烟火气里悄然生长出鲜活的生命教育:在餐盘传递间培育感恩之心,让“服务育人”的理念突破传统教育场域。面对荣誉和赞誉,姜小燕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师生都能吃得开心、吃得健康,让家长放心,让领导省心,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幸。”

姜小燕

南外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梁明提出的“基于立人而创新”这一办学理念,既是对校训“像树一样成长”最精准的阐释,更是南外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的确,教育的温度其实就是教育的高度。当南外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接力传承,当“立人”理想在时光中沉淀为共同信仰,那些关于责任、情怀与使命的精神价值,便永远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潇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