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 | “一针致聋”真的存在?妈妈携带这种基因,孩子100%中招!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04-10 13:50
收录于专题:妇幼之声
摘要

通过基因筛查提前发现风险,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你听说过“一针致聋”吗?

“一名3岁男孩因肺炎注射了庆大霉素,几天后突然听力全无;

一位产妇剖宫产后使用链霉素抗感染,从此陷入无声世界……”

这些悲剧的根源

竟藏在我们身体中

——线粒体基因突变

01 为什么会发生“一针致聋”的情况?

内耳毛细胞是身体里最耗能的细胞之一,线粒体就是它们的“能量工厂”。如果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内耳毛细胞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逐渐凋亡。

图源:图虫创意

在线粒体上,有一个关键基因——12S rRNA

它就好比“发电厂的操作手册”,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比如m.1555A>G或m.1494C>T突变)就像是手册里出现了错别字,会改变核糖体结构,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易结合并干扰蛋白质合成,最终“毒死”毛细胞。

线粒体DNA(mtDN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遗传物质,它只通过母亲遗传给子女。

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携带某种基因突变,所有孩子都100%继承这个突变(男性不传递)。

很多人日常听力完全正常,但其实一直携带线粒体突变基因,只要接触一次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听力系统就可能瞬间崩溃。

许多家族里也曾出现多例“打针后耳聋”的患者,在过去常被误认为是巧合,其实是同一颗“基因地雷”在不同代际被触发。

正因为这种遗传特性,通过基因筛查提前发现风险,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02 如何提前“扫雷”?

1、基因检测是关键

一次检测,终身受益。基因检测可以提前发现风险,避免悲剧。

若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野生型(未发现致病变异):

👉 如果听力筛查通过,说明孩子目前听力正常且没有携带高风险突变,只需定期到儿童健康科进行常规体检和听力检查即可。

👉如果听力筛查未通过,则需要进一步到听力门诊进行详细听力诊断,并到新筛门诊接受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排查其他潜在原因。

如果检测结果为携带者(发现12S rRNA基因突变,如m.1555A>G或m.1494C>T):

👉如果听力筛查通过,孩子目前听力正常,但仍需定期到儿童健康科体检和听力检查,同时到新筛中心门诊接受遗传咨询,了解用药风险。

👉如果听力筛查未通过,则需要立即到听力门诊进行听力诊断,并到新筛门诊接受遗传咨询和进一步基因诊断,制定干预方案。

2、家族风险管理

如果家族中有人因注射抗生素后耳聋,建议所有家族成员都进行基因检测,一纸报告可能挽救几代人的听力。

母系家族成员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就医时请主动告知医生基因检测结果,要求替换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

也要避免噪声暴露、头部外伤等叠加风险。

3、生育建议

携带突变的女性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M)筛选不携带突变的胚胎。

自然妊娠者需严格管理孕期用药,避免耳毒性药物。

4、社会支持

学校与社区需了解患儿特殊需求,避免意外用药。

线粒体药物性耳聋是少数可通过基因筛查完全预防的遗传性疾病,一次简单的检测,便能终身避免“无声袭击”。

科技的力量,不仅在于解读基因密码,更在于赋予每个家庭选择“听见”的权利。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