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美好,感动!这就是互联网的意义”

晶报记者 罗婉
04-07 09:4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外孙女寻字”到“姥爷抵深”,从网友“喊话”到“蹲到后续”,不过短短几天。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温情接力中,数万条网友留言如星火汇聚,照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色。我们精选出动人的若干条,让这些真挚的文字成为记录城市温度的“立体相册”。

如果说深圳速度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硬核支撑”,那深圳温度则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柔软力量”。

连日来,“欢迎姥爷来深圳”的留言持续刷屏。带着全网的期待,4月3日,姥爷终于与深圳地铁10号线开心“同框”,这场跨越近2000公里的“奔现”,把深圳人的热情点燃。

这场圆梦之约从美好期待化为双向奔赴,也让姥爷和家人遇见了深圳的美好,成为城市文化中的动人一页。而深圳悄然间也将流量沉淀为城市竞争力——文旅场景上新、文化符号出圈和朋友圈扩容:地铁10号线成为热门打卡线路,书法站名成为社交媒体宠儿,全国网友争相留言“温暖的人,温暖的城市”“去深圳打卡”。

从“外孙女寻字”到“姥爷抵深”,从网友“喊话”到“蹲到后续”,不过短短几天。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温情接力中,数万条网友留言如星火汇聚,照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色。我们精选出动人的若干条,让这些真挚的文字成为记录城市温度的“立体相册”。

▲4月3日,在深圳地铁10号线孖岭站,王朝珠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 晶报记者 成江/图

全城接力的“暖心时刻”

“我住在莲花村,爷爷的字好好看啊,每天都在寻思这是谁写的,看着好舒心。”@Dynamic

“姥爷的字真好看,古朴圆融,憨态可掬,‘冬瓜岭’最可爱。”@下班了没

“好厉害!第一次留意到的就是‘双拥街’!心想怎么这地铁名这么好看!”@小树来信

“姥爷的字真的好厚重温暖,特别是那个‘冬瓜岭’,好像个冬瓜。”@每天都想看熊猫

“每次路过莲花村站,都觉得站台字体特别有烟火气。”@三由木兆

“我来了深圳就一直住雪象,每次看到‘雪象’就有当了一天牛马终于到家的感觉,真的觉得那两个字很漂亮,谢谢姥爷。”@是我的大副

书法与城市的“化学反应”

“以前住在10号线上,一直觉得10号线站台名特别好看,比其他线路都特别,原来是手写字,太棒了!经常上下班就盯着那个字体看。”@喜东东

“作为曾经每天在10号线上从头坐到尾的一员,当时坐地铁的时候只是觉得累觉得辛苦,没想到每个站名后面都是爷爷认真写下来的祝福,现在在外地出差,等回深圳之后一定再认真坐10号线。”@楠楠

“这些字让地铁充满生命力啊。”@宏

“好可爱的笔迹,我一直以为是模仿小孩子。”@资深翻车人

“姥爷的字很好看!2020年开通10号线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字体挺漂亮的。”@自由摸鱼

“我看了好多次,觉得这个字体太可爱圆润了,又不失古风雅致的韵味,很喜欢。”@夏伊蓝

“小学的时候我们书法也是学的隶书,看着这字体又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时光。”@momo阳光积极版

“在深圳这么多年忙忙碌碌从来没有留意过,看了评论才发现原来生活中不失美好。”@糖

“赛博城市”的人文注脚

“10号线真的很新很漂亮!每站的贴砖颜色都不一样,还有轻松愉快的音乐。”@Bella

“虽然我很多年没到深圳,但看到这些字,真的有点泪目,有历史感又有圆润饱满洒脱,感受到了老爷爷纯净的心。”@阿呆

“深圳地铁选书法作品展示出站名,太有创意了,姥爷的字也写得大气,被选用上当之无愧。有机会去深圳,我要去打卡。”@King静

“作为一个家和工作单位都在10号线上的人,天天坐,对站名都习以为常了,没想到背后居然有故事,以后上下班都可以多些乐趣了。”@栗莉子

“多好啊,深圳的地铁站书法来自于千里之外的书法家。”@传达室安大爷

“优秀文化让城市更有魅力,让城市更有温度。”@保持smile微笑

“让温暖继续,让文化传承。”@干饭的卡皮巴拉

▲在甘坑古镇,王朝珠勉励孩子们“把中国字写好”。 主办方供图

▲“山西姥爷”打卡深图北馆“魔法藏书阁”。 深圳图书馆供图

“深圳把浪漫写进了地铁站”

“深圳把浪漫写进了地铁站!”@今日头条

“双向奔赴,情暖人间。”@蓬莱山民

“好温暖,希望多看到这样的新闻。”@颜橙

“建议全国地铁抄作业,站名书法展可比网红墙有内涵多了!”@大谢

“深圳之所以能成为深圳,是因为融会了更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前海山人的宇宙

“花都开好了”

“好奇妙的缘分,我们家就在10号线上,希望有机会带着姥爷来深圳玩呀,现在的深圳可美了,木棉花、宫粉紫荆、簕杜鹃……花都开好了!”@meimei

“老爷子写得真好看。带你姥爷来深圳,我免费做一天的司机,带你们去远一点的海边。我是老板,我时间充足,需要了随时喊我。”@鼓捣猫呢

“爷爷的字给咱们深圳地铁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是深圳地铁的福气!祝老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机会一定要亲自来深圳逛逛呀!”@素人谐星

“姥爷真厉害!请转告姥爷他多了很多‘孩子’,孩子们去深圳的时候会惦记着打卡姥爷的作品的。”@Vin

再一次被“深圳速度”泪目

“刚刷到外孙女的笔记,才过了没几天就刷到老爷子来深圳了。”@莎莎猪

“我还以为是以后孙女会带爷爷去,没想到居然是官方亲自请,真的哭了。”@是糖躲不过

“从发帖到被邀请来深圳,不到一周,深圳速度。”@老张师傅家的猫

“一开始只看到姥爷的字,就想象姥爷的样子是个清瘦和蔼带点仙风道骨的老人,果然姥爷本人是和蔼慈祥的模样。”@Deborah

“好感动,这就是互联网的意义。”@clearwater_sum

“这才是网络的意义,好美好,不同的人因为这个聚集在一起。”@莹莹

【结语】

这些留言从屏幕上“走”下来,便成了城市的记忆坐标。当姥爷的墨香沉淀为深圳的文化基因,当网友的善意凝结成公共空间的温度,这场跨越山海的互动早已超越事件本身——它让我们看见,一座城的文明高度就藏在普通人相互照亮的光里。

编辑 阎建伟

(作者:晶报记者 罗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