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就是深圳》共同成长——来自晶报年轻编导们的心声|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记者 罗婉/统筹
2024-08-01 07:45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发现深圳美好,一定在点点滴滴。”自今年1月27日首播以来,《这就是深圳》作为一档记录城市形象的短视频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脉动与灵魂。每一帧画面,都是深圳故事的缩影;每一次讲述,都是与这座城市同呼吸的见证。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城市的繁华与发展,更感受到了深圳人的情感与温度。

“发现深圳美好,一定在点点滴滴。”自今年1月27日首播以来,《这就是深圳》作为一档记录城市形象的短视频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脉动与灵魂。

每一帧画面,都是深圳故事的缩影;每一次讲述,都是与这座城市同呼吸的见证。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城市的繁华与发展,更感受到了深圳人的情感与温度。现在,让我们跟随几位主创编导的脚步,一同回溯那些难忘的瞬间,感受他们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邝增铭:“深圳人与深圳生活”让栏目常做常新

1月26日清晨,深圳春运首班列车D376次发出,随之一同启程的是晶报全新原创视频栏目《这就是深圳》。

首期视频《春运启幕,开往家乡的列车》聚焦春运首日。我们在画面里能看到思念、离别与团聚等动人的情绪,也看到了一个深圳人出行的真实状态。

春节期间,《跨越万里!这群深圳医生送来新春祝福》里,24名深圳人组成的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通过《这就是深圳》给祖国拜年。他们在当地就地取材,逐步改善医院医疗条件,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变化。视频制作时,窗外烟花鞭炮不绝于耳,正可谓“天涯共此时”。

以大视野观察大事件,助力深圳城市营销。我想,“深圳人与深圳生活”正是栏目常做常新的发源点。

王子键:乘地铁看海上日出,深圳的青春与浪漫

左起: 王子键 何保贤 郑佳文

在参与制作20多期《这就是深圳》的视频过程中,乘地铁去看海上日出的选题,值得说说。

为了这一选题,我提前一晚住进了车辆段宿舍内,凌晨四点起来后,和同事何保贤交流车辆段内首班车的准备出车情况——“坐地铁去海边看日出”,听着很浪漫,但司务人员根本看不到,从他们出发到换班,全程也只有在车辆段能看到天黑。

随着地铁前行,我们遇见了满怀希望的深圳年轻人,他们带着对太阳和浪漫的期待,踏上了旅程。有为朋友生日带蛋糕的,有因孩子闹腾而全家出动的……林林总总的人生百态,是天未亮的深圳的又一面。

到达大梅沙,天气并不如想象中的好,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心情更为重要。一群人一大早蹲守在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海边,等待着雾消云散,似乎有无日出,在此刻都已经不重要了。恰到好处的浪漫最迷人,这就是深圳的青春。

郑佳文:在沉淀中感受生命的温度与永恒

要说记忆深刻的采编故事,我想应当是《海葬》这条片子。站在船舱的二层,看着如烟如雪的骨灰撒入大海,另一侧则是同行们挤在家属面前争相记录着,这样的镜头是我想要的吗?

和“死亡”初次接触是2016年一组关于器官捐献的毕设作业。两个月后,我来晶报实习,拍摄某院士的追悼会。两次拍摄经历,因为不想放大亲属的痛苦而舍弃某些镜头,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能称为合格的摄影师。如今的我,希望在真实记录下,除了保留对逝者与被摄者的尊重,还想为他们记录对彼此无限的爱与思念。船上的亲友们大多是为了完成逝者的遗愿来到这里,关于采访,他们的沉着冷静,对于海葬的理解与包容,让我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明进步,也是自由而浪漫的灵魂在此相聚。片子发出来后,在殡仪馆工作的朋友和我说,“馆里天天播着你们今年拍的海葬视频”……这是我和栏目共同成长的故事,在这其中感受生命的温度与永恒。

罗婉:听见心的声音

罗婉

两年前,作为文字记者,我遇见了无声咖啡主理人马修和果茶优伊加仑创始人老杨,他们为听障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的故事温暖了我。如今,我以编导身份再次走进这个群体,拍摄无声面包树,那份亲切感依旧。

为帮助听障人群就业而创立这家面包店的创始人郑小燕希望我们的镜头多聚集于这些无声天使的故事。这也是我本意希望的,但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困难。拍摄现场,我尝试用写字与无声咖啡师太平艳交流,但总是差强人意。因为手语学习与正常表达有语序等差异,因而听障人群的语言逻辑不太一样。但太平艳的交流热情并未因此减退,她在黑板上认真写下答复,还拉着好友和我们一起合照。她止不住的笑容告诉我,她很高兴有人来倾听她的故事。

采访中我了解到,无声群体通常的就业去向就是工厂或按摩师。像太平艳这样的女生更渴望拥抱人群,这些无声面包店和咖啡店恰好给了他们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拉着行李箱亦要千里迢迢奔赴而来,并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正是深圳的包容与魅力所在。

黄丽斯:从点滴细节观察深圳

黄丽斯(右)

最触动我的一次拍摄,是去西江油田的那次。尽管我恐飞且有深海恐惧,但经过一周的心理建设,我踏上了这趟未知的“征程”。

乘坐直升机穿越深圳上空,到达海上时,我被蔚蓝大海的美丽所征服。在油轮上,“中海油”青年集体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纪律性。他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航拍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令人印象深刻。

墙上的“西江工作作风:务实、勤奋、团结、进取”正是这些青年给我留下的印象。离开时,在上空再次看到“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标语,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在深海中,被黄色栏杆围绕的一群“橙色青年”。

通过《这就是深圳》的镜头,我得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深圳,体验新奇,收获难忘。能够与这个团队共同成长,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快乐。

刘苏仪:“深圳公厕”成为爆款的背后……

2月21日,我接到任务——制作关于深圳公厕的特别报道。2月25日晚,因为“深圳公厕”话题在网络上爆火,报社决定将其作为《这就是深圳》的选题。面对新挑战,我虽对视频统一包装陌生,但经一小时的紧急调整,成功换标、改字、换封面,终在晚上十点半定稿。随后,报道于晚十一点在晶报视频号推出。

拍摄时,在罗湖万象城遇到了一位孕期的市民,通过交流得知是一位二胎妈妈,她对深圳的母婴室赞不绝口,表示非常人性化,对带婴幼儿的妈妈们非常友好。而且她特别提到深圳第三卫生间的设立,在爸爸带女儿出门、妈妈带儿子出门时特别方便。另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非常有感触地表示:深圳厕所“时刻有纸”的安全感是其他城市没有的。他们的正面反馈加深了报道的生动性,在报道发布后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罗婉/统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