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创新型人才 激发发展新动能 | 理论周刊

曹佳
04-07 09:3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 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提出新要求,要从培养体系、引进策略等方面着手,形成支持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型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需要其具有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快速迭代的学习技能、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创新型人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维度。

一是创新型人才是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具备跨界整合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颠覆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正在重新定义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成为决定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创新型人才通过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产业的发展,创造全新经济形态,重构传统产业格局,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

二是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通过前沿技术研发,能够打破技术垄断,深度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跃迁,重构全球价值链位势。拥有顶尖创新型人才的国家,其跨国公司全球影响力会得到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会得到大大增强。在数字经济时代,能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将成为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命题。创新型人才的储备显著影响国家产业话语权,在半导体、芯片、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是打破技术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能够为国家赢得战略主动权。

三是创新型人才是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者。创新型人才和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者角色不同,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和范式革命,创新型人才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在重塑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社会治理逻辑。创新型人才的开放思维,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包容开放。从蒸汽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技术成果大大影响了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服务模式,直接改善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增进民生福祉。这些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正深深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提出新要求,要从培养体系、引进策略等方面着手,形成支持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以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国家职业资历框架为基础,统筹制定国家总体人力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推动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摸清人才底数,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状况,明确相关产业在创新型人才、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缺口。同时,加强重点产业人才布局,实施人才分层分类施策,为高端人才营造广阔发展天地,帮中端人才搭建上升阶梯,给基础人才筑牢成长根基,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同频共振,助推重点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二是健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选拔、评价体系。创新驱动的重点在于构建能激发人才潜能的环境。教育部门需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创新型人才需要“掐尖”培养的思维,将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倡导对每个孩子创造力的培育。推进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靠高质量的学历教育,也要靠工作岗位上高水平的实践教育。要将创新型人才的知识更新工程列入国家长期工程,建立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全域终身自主学习体系。

选拔机制方面,将“会想象”“会动手”作为衡量指标,培养能实现突破性进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于高层次专家,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激励政策,强化荣誉奖励,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型人才结构。

评价制度方面,完善职称、职业资格制度为支柱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倾听创新型人才的诉求,与时俱进优化评价标准,动态调整职业资格目录。建立创新型人才目录,促进人才评价互认共通,并逐步推动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三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开展若干领域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产业学院、产教共同体、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导师制等形式,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在实训中创新型人才可成为培训导师,也可从培训对象中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四是建设开放的人才市场。要进一步打通行业、区域、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有序流动。探索建立国家创新战略人才调配机制,以交流、双聘、联合攻关等形式,统一调配承担战略创新攻关任务的人才。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对口支持帮扶的待遇晋级政策,完善基层项目人员期满就业流动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高标准、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培育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建设跨境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等。进一步丰富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举措,优化创新型人才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研究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曹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