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丨理论周刊

王方方
03-31 07:38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 要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重镇,应在政策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协同、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创新之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尤其在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孪生技术让产品设计突破物理限制,通过虚拟模拟,降低试错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助力实体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生产制造阶段,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推动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降低能耗与次品率。销售服务层面,电商平台打破时空壁垒,拓宽销售渠道,精准匹配供需,降低营销成本,而大数据驱动的售后服务,能实时洞察用户需求,助力企业优化产品。

数字经济也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端化层面,借助数字仿真与建模技术,企业能够在产品研发环节完成复杂模拟,生产出高精度、高性能的产品,打造技术竞争优势,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智能化维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流程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设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绿色化领域,数字技术助力企业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重镇,应在政策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协同、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创新之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构建数字制造新生态

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落地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着力点。一方面,需加快培育6G、具身智能等产业,把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以此推动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能够提供融合型数字化服务的供应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提升此类服务商对行业底层逻辑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聚焦特定行业的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深圳需以“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双轮驱动为路径,构建从技术攻关到场景应用再到生态协同的数字制造体系:一是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落地。聚焦6G通信、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构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化应用”的闭环生态。例如,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领域打造“灯塔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流程动态优化。二是培育数字化服务生态。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转型经验,培育一批专注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薄弱问题,建立“平台+工具+培训”的赋能体系,提供轻量化、低成本的转型方案。三是加强产业协同。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互通、资源共享,让原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紧密联动,整合仓储、渠道等资源,以此降本增效,打造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联合攻关共性技术,形成“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构建数字基建新范式

我国正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国家通过“东数西算”工程统筹全国算力网络布局,重点推进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智算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与应用场景,超算中心则侧重解决复杂科学计算问题,两者形成差异化算力供给格局。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加速向算力领域延伸背景下,深圳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为依托,构建“城市级智算+园区边缘算+全域协同网”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一是打造智能算力高地。依托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面向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智能算力,进一步优化“算力券”等普惠化算力供给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二是构建融合算力网络。可以在深圳南山区、福田区布局高密度数据中心集群,在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片区建设专用算力枢纽,推动算力资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创新边缘计算模式。发挥华为、腾讯等企业技术优势,在深圳先进制造业园区部署分布式边缘计算节点,结合“工业上楼”项目实现算力下沉,为智能工厂、远程运维等场景提供毫秒级响应支持。四是探索跨境算力协同。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探索建设深港算力服务平台,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资源跨境调度机制,为跨境数据流动、联合研发等提供算力保障。

构建数字创新共同体

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正通过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技术平台体系。在此过程中,开源生态建设成为关键突破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基础数字技术开源,不仅能加速技术迭代,更能通过全球开发者社群实现二次创新,形成技术扩散的乘数效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经成为开源参与者数量全球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本土发起的开源项目不断涌现、市场应用不断扩大、开发者群体不断壮大,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深圳应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技术平台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强化开源生态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支持头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开源社区,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二是创新产业协同模式。推广“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行业级平台,共享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联合中小企业攻关共性技术,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三是深化深港创新合作。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一区两园”协同机制,共建跨境数据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算法、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推动深圳数字技术优势与香港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互补。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挖掘与合规流通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今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数据,高质量的数据集对于模型算法训练来讲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集的支撑,迫切需要建立数据产权界定清晰、流通机制顺畅、安全保障有力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2021年7月,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公布,2022年12月,深圳首个公共数据安全领域的地方标准《公共数据安全要求》正式实施,深圳在数据规范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持续完善数据领域的法规与标准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未来,深圳应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抓手,探索建立“产权明晰、流通顺畅、安全可控”的数据治理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更多“深圳经验”。

一是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数据信托、数据经纪人等模式盘活商业数据资产,破解“数据不敢用、不会用”难题。二是创新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试点“数据保税区”模式,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境、数据可用不可见”跨境流通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推动金融、医疗等领域数据安全共享。三是完善数据要素定价体系。发挥深圳数据交易所国家级平台作用,开发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构建“基础价格+场景溢价”的动态定价模型。建立数据资产入表指引,推动数据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报表,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流动性。四是强化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构建“分级分类+动态合规”监管体系,运用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使用过程可追溯、风险可防控。建立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将数据安全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屏障。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GD21ZDZYJ02)、广东省哲学社科创新工程特别委托重大项目(项目编号:GD24WTCXGC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科重点实验室(广东财经大学)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王方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