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护林人:“海上绿洲”的坚守与希望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胡柳柳
03-26 20:4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猕猴王国”、“候鸟家园”和“红树天堂”,宛如一片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而在这片静谧葱郁的“海上绿洲”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林业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潮间带,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段段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内伶仃岛孤悬于珠江口伶仃洋之上,守岛人面临着孤独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岛上招人不易,留人更难。2014年,蓝锋和他的新婚妻子一起到内伶仃岛工作,一晃已经10年有余。每天步行环岛巡护11.7公里,看似普通,却是充满危险和挑战,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等时常可见。每每遭遇,他们都习以为常地用长树干淡定赶走,再继续工作。海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台风。2018年台风“山竹”肆虐,给内伶仃岛留下遍地倒伏树木和垃圾,蓝锋和同事们奋战了一个多月才把环岛路清通,让生态廊道重焕生机。

2005年熊展辉第一次守岛,直到2010年工作调整才下岛,2018年他申请再次返岛,理由是“想念岛上的猕猴”。熊展辉回忆道:“刚登岛时,条件艰苦,晚上10点停电,夏天闷热难耐,我们只好带上凉席到阳台睡觉。但我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一步步走了过来。近年来,岛上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岛上的生态也越来越好,希望这份保护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

随着内伶仃岛自然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猕猴家族也从200多只发展壮大到1200多只,“猴”丁兴旺。而熊展辉等守岛人,一批又一批接力,从青年熬到白头。

渡轮,是登上内伶仃岛的唯一交通方式,船队承担起了保护区的海上交通工作,定期接送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其他科研人员往返岛屿,运输生活日用品上岛,保障岛上工作人员的生活。

“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没有白的。”今年52岁的骆庆焕于1999年来到保护区,至今已有26个年头,是这里干得最久的“老船长”。

骆庆焕主要负责岛上的后勤保障、两地工作人员的海上交通、协助海上科研、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周边海上巡逻等工作,有时候还会接到一些需要紧急救护的任务,基本上是处于24小时待命的状态。作为船长,航向和一船人的生命安全都握在他的手中。他反复强调,“安全最重要。”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秉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了零海上事故发生的成绩。

从内伶仃岛到福田红树林湿地,守护者的故事同样动人。巡护队长宋昌华自2000年来到保护区,就和这片红树林结下不解之缘。每天,宋昌华都会带领巡护员们驾驶着电动车,沿着6公里长的海岸线巡护,严防非法捕鱼、捕鸟以及破坏红树林等行为的发生,每天要往返多趟。海上滩涂巡逻更是一项特殊技能,他们单膝跪在滑板上,在滩涂上缓缓滑行,排查人为投放的渔笼、渔网,难度最大的是清理从周边海域飘来的废弃养殖设施——蚝排,这些蚝排缠满铁丝,重量达500多公斤。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却毫无怨言,“这是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刚开始只当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慢慢对红树林有了感情,觉得这里就像自己的家,要守护它。”同为保护区巡护员的刘学清和陈玉琦感慨道。他们都是多面手,识别报告抵深越冬的候鸟,修理亭子、清理落枝、疏通河道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这群朴实、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巡护员,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湿地才得以保持其原始而美丽的面貌。

当最后一缕夕阳为内伶仃岛镀上金边,巡护员的剪影与红树林融为一体。这不是苦行僧的修行,而是一曲人与自然的重奏。在这里,每个脚印都是写给大海的情书,每滴汗水都折射着生态文明的微光。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物种的栖息地,更是人类对自然最初的敬畏与爱恋。

(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何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胡柳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