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设指引印发实施!深圳为电动自行车出行与停放“解题”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03-25 08: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地铁站、各大商圈等热点区域周边城市道路被大量电动自行车无序占用,也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

近期,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全市范围内印发实施《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在“一路一策科学划分路权”“因地制宜规范设置停放设施”“接驳优化出行最后一公里”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找寻解决市民出行方式多样化与安全出行需求的最优解。

3年内道路将具备明确自行车通行路权

在福田保税区红柳道(市花路-桃花路段),通过压缩机动车道空间将原有双向车道调整为单向通行,腾出的3.5米宽度空间被改造为独立自行车道。醒目的行车标识与路中隔离护栏形成双重保障,让骑行者王女士感慨,“这里的非机动车道比别处更宽敞,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骑行时特别有安全感。”

这种模式早已在全市各区推广。南山、罗湖、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均采用物理隔离、高差设计、机非隔离护栏等措施,新增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

据悉,近年来深圳市持续构建安全畅达的骑行网络,以每年300-700公里的速度推进自行车道新改建工程,既让非机动车享有独立路权、专有车道,有能够保障机动车、行人通行安全通畅。自2017年启动系统性建设以来,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累计完成3500公里自行车道新改建,总里程达4400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率从2016年底的9%跃升至40%。

值得关注的是,市交通运输局已编制《深圳市自行车道建设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2-3年时间,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明确的自行车通行路权。

按不同优先级灵活利用增设停放设施

因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停放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地铁口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人行通道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同类型城市经验,结合深圳实际制定《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通过理清非机动停放设施整体供给体系,统筹利用建筑配建以及建筑红线范围内挖潜空间、周边闲置空间、绿化空地等区域进行合理供给,城市道路空间应适度利用,避免道路资源被无序占用。

《指引》为全市停放设施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遵循“安全第一、空间集约、环境友好”原则,以配建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为主、路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为补充的供给体系标准。例如,首次提出按邻近绿化设施带、行道树设施带、机非隔离带、桥下空间、非机动车道的优先次序灵活利用空间的引导以及不同空间的具体选址要求。

以宝安区为例,作为试点单位宝安区按照指引积极开展辖区地铁口周边交通微整治,辖区交通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和街道,以沙井地铁站C口和西乡地铁站B口为第一批地铁站点整治试点,西乡站(其余出入口)、坪洲站等6个地铁站点为第二批整治点位,通过设置专门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优化交通组织、改造公交接驳微枢纽方式,整体优化提升地铁站点交通出行环境。目前该区正在开展其余已建成45个地铁站点、187个出入口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针对每个站点不同的乘客画像、停放需求、空间条件,“一点一策”制定逐个站点详细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

全市开行133条公交支线接驳地铁口

此外,记者获悉,目前,深圳88.7%的线路可接驳地铁口,全市轨道公交一次换乘覆盖率达93.6%。交通部门开行了133条编号B开头的公交支线专门接驳地铁口,助力片区微循环,提升地铁公交接驳出行体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王雯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