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约7小时,逾六成人经历睡眠困扰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03-24 07: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健康睡眠 新华社发

你的睡眠好吗?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关注。近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指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但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显示,仍有约65.91%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

北上广深睡眠指数得分最高

报告指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睡眠指数为68.74,为2021年以来最高值。从城市分级排序来看,北上广深的睡眠指数和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均为68.94。且除了四线城市外,新一线城市的睡眠指数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的睡眠指数高于三线城市,三线城市的睡眠指数高于五线城市。这一发现与2023年不同。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睡眠间的关系还有待更多和更长时间的研究检验。

同时,从具体的睡眠时长来看,2024年,被调查者中,51.3%在22点至凌晨2点上床睡觉,75.6%在0至9点起床,58.1%能在半小时以内入睡。

但调查也显示,2024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28.9%的被调查者的入睡时间在31至60分钟,超过60分钟的比例为13%,表明人们入睡时间长的问题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同时,2024年被调查者的睡眠剥夺感有所下降,但72.1%的被调查者仍感到睡眠时间不够长,高于2023年的36.5%。这些数据表明,评价睡眠状况需要从时长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衡量。

此外,尽管2024年居民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84±1.58小时,略高于2023年,且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被调查者比例增至59%,但仍有不少被调查者在主观感受上认为睡眠时间不够长,这可能与不合理的睡眠信念有关。因此,改变人们对睡眠的认知,减少对睡眠的过度担忧,应成为未来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方向。

灵活就业者睡眠质量最佳

报告指出,在推进睡眠健康行动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与家庭经济情况,面临不同的睡眠困扰,并有不同的睡眠需求。其中,不同年龄段和家庭月收入的被调查者在睡眠困扰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35至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的睡眠困扰率最高,达71.95%。

不同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灵活就业者的睡眠质量最佳,失眠天数最少,且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最长,原因在于其能自主调整工作与休息时间,较好适应生物钟。传统正规就业者的睡眠质量自评最低,尤其是35至44岁群体的失眠天数最多。而新就业形态人员,如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因昼夜节律紊乱,失眠天数均值最高,主观睡眠质量最差。家庭月收入在1万至1.5万元的新就业形态人员失眠问题最严重,而月收入4.5万元以上的传统正规就业者睡眠时间最晚,反映出经济压力、工作模式及劳动保护等因素对睡眠健康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报告显示,中等收入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6.85小时,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荐的7至8小时标准,45.43%的被调查者凌晨0点后入睡,21.87%过去一个月有8天及以上的失眠经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睡眠环境及寝具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母职女性的睡眠健康水平低于未承担母职的女性。从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来看,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均值为7.95) 比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均值为7.68)长。从睡眠质量自评来看,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均值为2.18,自评较高;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均值为2.26,自评较低。

睡眠建议

推荐成年人晚11点前入睡

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提出,不同年龄段人群所需睡眠时长不同,推荐成年人晚上10至11点入睡,早晨6至7点起床,其中老年人可早晨5至6点起床。

根据该信息及释义,良好睡眠质量通常表现为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6岁以下儿童在20分钟以内);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醒来后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该信息及释义指出,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及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保持良好睡眠。应避免熬夜、睡前饮酒喝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建议,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睡眠健康需求,未来的睡眠健康行动应从多个层面入手。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健康倡导;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睡眠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医院在睡眠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精准治疗,加强长期健康管理;推动睡眠健康教育,培养下一代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通过多方协作与创新,推动民众睡眠质量的持续改善。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